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诗经》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时期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野麦、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在《野有死磨》、《兔爰》等篇中记述了西周时期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渔夫们设网捕获鳣、鲔等的情况。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仍存在着渔猎采集的经济生活B.农畜牧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
C.农畜牧业的出现促进文化传播D.人们怀念原始社会集体劳作的快乐
2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人头銎内钺·西周前期                                画像铜壶(局部)·春秋晚期
A.民本观念逐渐成为主流B.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D.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3 .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据推测是商王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从铸造痕迹来看,该鼎是用20块范铸成的。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这主要反映商代(     
A.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治理模式B.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工艺高超
C.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D.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
4 . 以下史实反映出当时(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枋、许两地,天子默许。
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
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邵至与周王室争夺御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邵至承认御田为王室所有。
A.集体劳作形式的迅速瓦解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
C.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被破坏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
2023-10-19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土地买卖自由B.铁犁牛耕出现C.土地国有制度D.重农抑商政策
6 . 商人的青铜器具有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而周人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青铜器重心更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图1   商代兽面纹铜钺          图2   西周马形尊
A.礼乐制度的形成B.人文意识的增强C.冶铁工艺的进步D.生产方式的变化
7 .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文中“宅兹中国” (下图),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此铭文是(     

A.西周初年定都洛阳的历史见证
B.目前研究“中国”一词的第一手资料
C.西周王朝重视青铜铸造的体现
D.参考上古历史文献《尚书》镌刻而成
8 . 《礼记·王制》记载:“用器不中度,不粥(同‘鬻',卖)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这些规定(     
A.以手工业官营为基础B.限制了商业发展规模
C.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D.彰显了贵族经济特权
9 .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10 . 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022-06-09更新 | 12805次组卷 | 7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