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古时之公田称“籍(借)田”,借民力之意。西周康王时,《令鼎》铭载“王大籍农于淇(谋划)田”。每至春耕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举行“籍礼”,并以籍田之出产供奉宗庙。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土地共有同耕B.小农经济兴起C.宗法制度确立D.井田制度强化
2023-12-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殷商时期,人们将农作物生长阶段纳入“秋”季,同时又格外关注春种之前的农事。由此,在殷人的观念中,作为一种自然时间而必然存在的“冬季”,并不意味着“四时尽也”,反倒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据此可知(       
A.历法的完善推动农业进步B.古代历法以服务农业为主
C.殷商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D.殷商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
3 .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至商周已向礼器转化,形成世爵制。春秋时管仲改革率先实行军功爵制,世爵制开始向军功爵制转化。战国以后,军功爵制为多国变法所采用。爵的演变本质上反映(     
A.冶炼技术的进步B.社会文明的进步
C.商业交往的频繁D.礼乐制度的重建
4 .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宫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该遗址人群的食性以粟为主,并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饮食结构差异不大。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北京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发达B.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C.阶级差别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
2023-07-21更新 | 48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中国历史进入到“万邦时代”
③体现早期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 . 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
        
   青铜大立人像台座                           青铜兽首冠人像                                 青铜兽面具
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7 . 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A.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8 .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9 . 有学者认为,《卫鼎》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炬伯用十块田换取裘卫价值八十朋的谨璋(一种玉器)是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该观点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     
A.反映了奴隶制井田制趋于瓦解
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C.体现出中国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D.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22-07-06更新 | 3285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10 . 商代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木耜,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翻起土块通常三人一组,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而周代完成翻土工作只需要两个人,于是协田就变成了“耦耕”。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形成B.小农经济的产生
C.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工具的改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