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春耕开始之际,周王及诸侯要到相近的公田上举行籍田礼。《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这一做法(     
A.表明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B.体现了礼仪教化至上的政治理念
C.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D.有利于营造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
2 . 如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繁荣C.礼乐逐步崩坏D.百姓日用品丰富
3 . 商周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钱、铺、斯、铿、锜、缺等。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A.铁制农具投入使用B.耕作技术日益成熟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属周王所有,主要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土地,且需要交纳贡赋。一井九百亩,中央之百亩公田所出谷物用作军资。王朝有司空等官员负责井田管理、军赋供应等事宜。

——摘编自冯时《霸伯治盐与西周井田》等

材料二

商鞅变法实行国家授田制,统计实际授田数量,实行以地治民,以功劳、爵位授予田宅,并规定出编户民相应的赋役义务。

——摘编自臧知非《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形成与演变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井田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并指出战国时期变法潮流兴起的根本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中有大量关于哀田、作大田的记载,还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未、稻等的名称。这说明(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商代后期农业得到发展
C.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文字D.商代开始步入农业社会
6 .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典妇功”,掌管“典丝”“典臬(掌管麻草及制作麻布的材料)”“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且明文规定编制,如“缝人”部门中相当于工头的“奄”为2名,“女御”8名,有技术的“女工”80名,干粗活的“奚”30名。这一记载反映了周代(     
A.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B.纺织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大
C.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D.手工业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7 . 如表是城址考古中发现的先秦时期手工业遗存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遗址名称手工业遗存概况
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有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制骨作坊、陶窑作坊以及多处石器加工点等
安阳殷墟遗址有多处铸铜.制骨、制陶.玉石器加工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西安西周丰镐遗址有制骨作坊.制陶作坊遗址以及与铸铜有关的遗物
临淄齐故城遗址发现青铜冶铸遗址6处、铸钱作坊遗址5处、铸镜作坊遗址3处、铁工场遗址18处,还有多处制陶和砖瓦烧造遗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大B.手工业生产多样化
C.市场交易品种丰富D.手工工艺水平高超
8 . 《诗经.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记载的是周的先祖建造的居所,就有“穴”和“复”,“穴”指的是地穴,“复”指的是立柱盖顶。这体现出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A.地面筑屋,B.穴居C.半穴居D.巢居
9 .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10 . 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
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D.师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
2022-05-30更新 | 169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