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

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

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

《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

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

——《史记·六国年表》

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1)《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

(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历史地位的肯定B.未曾称帝的失望C.行为乖张的讽刺D.地位出身的贬低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
(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西周与东周     B.春秋与战国C.三国与西晋D.西晋与东晋

(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
(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
(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
2024-04-0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洛阳市伊川县发现东周时期某一戎王级大墓遗址



图一青铜礼器:具有同时期中原文化色彩 图二头蹄葬:具有西北戎族的丧葬习俗

材料二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左传》


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青铜礼器反映周代礼乐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周代哪些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周平王东迁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上述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情况的价值。
2021-02-0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

组别序号史料   出处相关信息
第一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第二组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
《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4 . 据史料记载,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军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地位平等B.分封制遭到破坏
C.西周统治秩序受到挑战D.宗法制趋于崩溃
2024-02-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1-1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示范高中教联体测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D.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023-11-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史料二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鲋《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史料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根据史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的重要地位。
(3)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2023-09-07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8 . 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
9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D.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2023-01-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摘编自宣兆琦《图说管子》

史料二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没有下过明确定义。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孔子的“仁”也有推己及人的含义,就是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钟永圣《管子选讲》


(1)根据史料一,归纳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孔子的生活时代,简析孔子将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行为称之为“仁”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