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说明秦朝“制度的重新建构”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23-11-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科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以前,当兵是一种权利和荣誉,国人(住在城里的平民,有义务服兵役)当兵,野人(住在城外,地位低下)不当兵。战国时期,这种军事体制显然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及形式的巨大变化,各国都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军事体制。当时,凡是适龄的男子都在可征发之列,当兵成为每一个人需尽的义务和责任。西汉时期以征兵制为主,武帝以后辅以志愿兵和刑徒兵制。征兵制规定:男子自成丁之年(汉初沿秦制为15岁,景帝时为20岁,武帝以后为23岁),至56岁期间,服兵役两年。而在战时,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令征兵。这种兵制在小经济相对稳定、户籍管理较为严密的条件下,为国家提高了充足的兵源。后世朝代多有借鉴。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战国时期普遍兵役制普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征兵制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春秋末年,(晋国)过去的几十家卿大夫中,互相兼并,就只有智伯瑶为首的智氏、韩康子虎为首的韩氏、赵襄子无恤为首的赵氏和魏桓子驹为首的魏氏四家掌握晋国的命运。四卿之中又以赵、智两氏较强,韩、魏两氏只有团结起来,在赵、智二氏之中作一选择,来维持自己的存在。公元前 455 年,智伯又胁迫韩、魏和他合兵攻赵。临到城快要攻破时,韩、魏突然和赵氏勾结起来,捉住了智伯瑶,杀了智氏全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摘编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家分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作开篇的原因,并据此说明影响史书编纂的因素。
4 . 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02-01更新 | 53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要。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请指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商鞅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在富国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材料二 春秋各国交战材料

各国交战次数大国兼并小国数目
宋国与郑国52次齐桓公兼并35小国
齐国与鲁国25次晋文公兼并19小国
晋国与楚国22次楚庄王兼并36小国
吴国与楚国24次秦穆公兼并20小国
吴国与越国10次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3)你怎样评价“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