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有学者称“周初领袖放弃了狭义的种族和宗教排外性,大张旗鼓地结合起军事、拟血缘原则和超种族组织,终于超越邦国联盟这层格局,把华夏带上一个空间稳健的统合体制”。该学者认为,西周(     
A.推动了华夏统一B.放弃了宗教神权
C.建立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统治范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3 .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从血统上“华夏共祖”开始转变为“华夷共祖”,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夏内夷外”的天下观转变为“王者无外”。这种转变反映了(     
A.传统政治制度的瓦解B.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
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家国同构体制的衰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末期时的子夏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战国时期曾子也说:“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       
A.不同地区联系密切B.儒家思想发生异变
C.民族关系十分融洽D.家族观念彻底瓦解
6 . 由元昊亲自主持创制的西夏文字在形制和结构上都以汉字为依据;不久,大量儒家经书被翻译为西夏文;金灭北宋之后,儒学很快就在金代文化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这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多元特征B.儒家思想的地位稳固
C.华夏认同的深度发展D.民族政权的尖锐对立
7 . 春秋时期,“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周天子分封的、与周天子的利害大体一致的诸夏国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为主,“攘爽”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蛮夷文化比周文化先进
C.诸侯国挑战中央集权D.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较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9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打破了先前诸侯割据的疆界,以禹的名义把战国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既包括中原地区,又涵盖了四夷之地。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有了统一族群观念B.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遭破坏
C.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衰微D.此书托禹名义而无研究价值
10 .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鼎、青铜簋、青铜篮等礼器,具有中原的特征。最新发现的青铜圆头方尊是一个四羊古尊,在殷墟里面也有类似的青铜器。这表明,三星堆文化(  )
A.和中原文化具有同样的内涵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C.与中原文化存在长距离交流D.青铜制造技术领先于全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