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
秦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使用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称某族的成员,可称“某族之人”,但未见称“某族之民”或“族民”者。称“民”者则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层民众,如“向之民”“国内之民”“晋国之民”等。这表明当时(       
A.地域认知影响的增强B.宗法分封制彻底崩溃
C.居民身份趋于多样化D.民的社会地位在下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避强秦而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据考古发现,与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风格相似的楚文化土坑竖穴墓和陶俑、器物出现在苏南、浙江一带,代替了本地吴越文化的土墩墓和印文硬陶、原始瓷器。这表明(     
A.淮南武王墩大墓墓主就是楚考烈王
B.楚国势力发展到与秦国相匹敌程度
C.苏南、浙江文化与楚文化完全一致
D.楚国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产生影响
2024-06-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华夏认同D.技术先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邹,西夷之人也。”这些文献记载可用于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戎狄蛮夷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C.华夷的界限被彻底打破D.华夏族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2024-05-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面对周边戎狄蛮夷的冲击,提出“夷夏之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些主张(       
A.认同了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B.顺应了华夏民族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消除了根深蒂固的夷夏观念
2024-05-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二)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材料旨在说明(     
A.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
C.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2024-05-1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8 . 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鎛、编钟、编馨等,器物形制基本完全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严格B.贵族生活腐化C.民族交融加强D.手工技术进步
2024-05-13更新 | 3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族灭商后,自称为夏,称同姓诸侯为“诸夏”,也称最早降服于周的尧舜禹以及殷商的异姓诸侯为“诸夏”或“东夏”。至春秋时期,又出现“华夏”名称;至战国时期,除蛮夷戎狄以外,都纳入了“华夏”范畴。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B.宗法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 (下表)。
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
指京师9“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 女穀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 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2024-04-27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