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2024-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024-01-07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3 .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这说明两人(     
A.思想的共鸣B.政治主张相同C.思想的争论D.阶级立场不同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4 . 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6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2023-10-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虽涉及一部分自然知识,如《论语》中就有54条是关于自然的资料,但它们都不是以研究自然本身为目的的,而大多是儒者利用自然知识说明其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主张。该学者意在说明,先秦时期的儒者(     
A.重视实践,强调社会责任意识B.关注民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C.忽视科学,注重社会秩序构建D.排斥器物,主张探究万物本原
8 . 在谈到国家治理时,老子认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这体现了他们(     
A.轻徭薄赋的理念B.提倡重视人民利益
C.为政以德的思想D.主张大力发展农业
9 . 追求“圣贤”之道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取向,法家主张“主待农战而尊”为贤,儒家对圣贤的定义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以“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作为贤士的标准。这说明先秦思想家(     
A.完成社会秩序重建B.倡导以德治国C.关注社会现实需要D.推行精英治国
2023-1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