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后期,荀况到访秦国,感受到“其百姓朴”,官员“不比周,不朋党”,政府“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但也明确地指出“(儒)粹而王,驳(即礼法并施)而霸,无一焉而亡。”由此,可知荀子(     
A.预言秦国灭亡命运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强调道德教化作用D.反对法家治国主张
2024-06-0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易中天教授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下列言论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A.“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B.“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C.“治之经,礼与刑,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D.“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2024-05-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也培育了传统的生态文明。相传,舜帝时就开始设立“虞”为管理环境系统中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专职官员。先秦典籍《荀子·王制》主张“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汉初景帝诏“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唐朝时期,国家设置山林自然保护区,实施与物候等因素相关的环保禁令。宋真宗时期,知澧州刘仁霸以劝课农桑、提倡造林为内容编歌谣十首教民歌唱,以普及造林知识。元朝《大礼撒》规定,如失火导致草原被焚烧者,全家都会被处以死刑。明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相关的环境保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张全明《宋代硬核环保措施及其核心价值》

材料二   清代后期,沙俄在修建中东铁路时,将自满洲里到绥芬河一千多公里长的铁路沿线两侧森林砍伐殆尽。日本紧接沙俄之后,侵入东北,从俄商手中夺过在大兴安岭的木材采伐权,一直延续到伪满洲国时期。近代东北,实行开放,鼓励移民实边。“移民日盛,而从事于采伐开垦者亦日增,森林形象已变坏”。另外“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森林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1942年,据伪满洲国林野经营大纲的资料推算,当时森林面积约3000万公顷,较之清代中期减少近三成。

清末以前辽河曾是东北地区航运命脉,但20世纪初以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东北的西部边缘在民国时就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的倾向,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率也明显增加。以黑龙江而论,船行于树梢,屋沉于水底,因此则农村经济动摇矣。

——摘编自王广义《近代中国东北资源与环境问题述评》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生态理念及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后期东北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环境治理的启示。
2024-02-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

①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②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③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⑤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请依次写出这五段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个学派。
2024-0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在荀子之前,儒家虽然是‘显学’,但其总停留在‘学’上,对政治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经过荀子的调整,探索将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使儒家有了新的生气。”材料中荀子的“调整”主要是提出(     
A.君舟民水B.人性本恶C.“制天命而用之”D.隆礼重法
2023-11-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政治主张(     
材料出处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暴子间沽》卷3《尚同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之?”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见梁襄王》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荀子》
A.蕴含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都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
C.顺应了当时统治者进行争霸D.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
8 . 《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促进各派思想的交融B.都希望能够规范政治秩序
C.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D.对“义”的认识有明显分歧
9 . 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