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百家争鸣中三家学派所提出的“塑当世之秩序”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摘自《论语》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入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摘自《孟子》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
(4)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3 . 中国元素,中国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是今年春节文艺晚会展示的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面具,其独特的相貌和巨大的体量令人感到无边威仪,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多元一体。



(1)上述出土文物反映了什么时期什么文明成果?

材料二: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根据材料二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任选两家)并分析其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出自20188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3-03-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的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涉及“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

——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两家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
2022-10-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胸怀家国天下,关注民生幸福自古以来是能人志士之崇高追求,它影响着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立意与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诸子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思想就是裕民经济思想。在荀子看来,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富裕安康,人民,尤其统治集团必须节约用度,节约资源。他还提出为政当权者必须有德,做到廉洁自律、广济博施;广大人民则应勤俭节约、善藏其余、长虑顾后。荀子还看到了人民富裕与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政裕民”的主张。

——摘编自周先进《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利于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提炼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主张。
(2)改革开放后,中共因时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准策略。结合所学,说明推动浙江成为对外交往重要窗口的近代条约因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继续推进浙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