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材料二   墨子认为,老百姓要创造财富或“生财密”,就不得不高强度地劳动而“强从事”,“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细布绣”,多生产“衣食之财”,特别是要多打粮食,“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

——以上均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不同于荀子的民生经济思想,并概括两种经济思想的共同影响。
2023-11-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来,节选自《孟子》的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引起社会各界争议。为探究真相,某校同学依据以下材料寻找不同版本的《孟子》进行比对,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于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随着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摘自方勇《孟子》概说

(1)根据材料,指出学生研究使用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成书时间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的版本在宋元时期繁多的原因。
2023-11-1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3-11-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四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4)材料四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观点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观点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观点三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观点四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与图一相比,图二所示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所代表的学术流派。
2021-10-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