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劝学内容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的劝学思想,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迁,形成了各时期相异的学风、士风。先秦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劝学思想,以“读书求能”作为学习目标,“六艺”之学成为个人能力提高和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科举时代,宋真宗《劝学诗》集中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诉求,儒家经籍成为入仕的载体,形成了鄙俗、功利化的学风;清末面对民族危机,张之洞的《劝学篇》继承并超越“读书求能”,发展出“读书求强”的劝学思想,“明体达用”成为教育内容选择依据,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紧扣主旨;阐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辽宁卷)
2 . 引经据典可以精确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致君》(包拯)

——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治国理念与实践”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3-03更新 | 29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公,西周开国元勋,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唐以前统治者多奉行“周孔之道”,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学者对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中周公形象的研究统计。

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数据统计(单位:次)


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道德典范形象506556435
辅国重臣形象4715812893
践阼称王形象306109
巫祝形象403146
圣人形象00102331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周公道德品质数据统计(单位:次)


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20478
9513100
忠诚130696
勤劳161535
纳贤008148
仁德10016145
谦恭00373

——摘编自李佳庾《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先秦两汉时期周公形象”,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2024-01-08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8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会没有历史的,也没有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会没有文化的。同时,也没有一段有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因此,没有历史,即证其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历史。因为历史与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现。所以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民族之成立与存在。如是,我们可以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我们要把握这民族的生命,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去下功夫。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3更新 | 413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河南省2022届高三3月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