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纵览天下,在地形和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根本之地”非关中莫属……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之举,若紧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则需要运用天下之势……秦统一天下,如同一道波澜壮阔的洪流席卷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罪三年(公元前114年)推行“广关”政策。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函谷关东移,同时关中的东北界也由临晋关(即蒲津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至太行山一线。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6大行政区,在西北、华东、中南、西南4大行政区建立军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流散的较大股匪有470余股13万人。为稳定社会秩序,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民有步骤地开展了斗争。195010月,西北局领导发动群众为前线增加生产,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1951年底,陕西、甘肃、西安等市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除新疆外其他都代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经过土改的陕、甘两省,有2714个乡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各项举措巩固了人民民主的政权,推动了人民政府的各种工作。

——摘编自梁越兰等《习仲勋对建立和巩固西北人民民主政权的贡献》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推行的举措,并分析秦统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势”和采取的“人的谋略”。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的“广关”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分别简述其意义。
2024-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秦始皇为了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了一条大通道,它从关中平原出发,一路北行蜿蜒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A.郑国渠B.直道C.万里长城D.丝绸之路
2024-06-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秦确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琅琊刻石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简·工律》又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这一举措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B.统一制作规范C.整顿社会风俗D.提高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
2023-07-27更新 | 363次组卷 | 2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6 .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以表示受命有天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其说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鲁,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封禅典礼反映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B.皇帝通过封禅典礼实现其君主专制统治
C.泰山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D.封禅典礼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3-06-22更新 | 45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6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8 . 中国运河历史悠久,恃运河以为命脉。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以沟通原来不连通的水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出于经济或军事的目的,已开凿地方性运河。

开建时间

名称

沟通水系

备注

春秋

楚庄王时期

江汉运河

连接长江和汉水

有记载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吴王夫差时期

邗沟

连接长江与淮河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

战国

魏惠王时期

鸿沟

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

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网,即鸿沟系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把目光投向岭南地区。因为秦朝的疆域以南,还有很多盛产翡翠、犀角的宝地,并没有纳入版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雎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史称秦戍五岭。但是,素来战无不胜的秦军,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公元前218年,史禄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至公元前214年,终于凿渠成功。

——计亚男《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材料三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杨广征发百余万人开通济渠,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又发淮南十余万百姓开挖邗沟,以沟通长江与淮河。大业四年(608年),又令百余万男女百姓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上交通。仅仅六年时间,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的大运河就全部完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里,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推断中国运河的主要沟通方向,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
(2)写出材料二中人工运河的名称及其连接的两大水系。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条人工运河开凿成功对“秦戍五岭”所起到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
2023-03-26更新 | 608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九个郡…包含了邛都、夜郎以及滇僰部分地方的“西南夷”地区。设郡县的同时,秦朝还派常頞(é)开通“五尺道”,从今宜宾南下,经过僰人聚居区,最终到达滇中一带。自秦关中地区到滇池区域“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掌其民”……公元69年,合置永昌郡,完成了汉王朝对今西南部边疆的统一。

——摘编自李吉星《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茶马古道”概念系借用历史上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是我国历史上从茶产地到主要消费区域,连接滇、川、藏的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大通道。“茶马古道”途经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20多个民族聚居区,是中国最神秘的滇、藏、川大三角。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徙的大走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茶马古道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2023-02-02更新 | 719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