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1 . 被誉为“一条千年古道,半部中国历史”的蜀道,一直是秦汉到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隋唐之后,这些蜀道逐渐淹没在荒草之中,缺少优良条件的重庆却逐渐发展起来。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B.政治中心北移后果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D.少数民族政权崛起
2023-11-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炀帝即位后诏令宇文恺在洛阳城废墟以西9公里处修建洛阳城。洛阳城全城面积45.3平方公里,城郭周长25公里。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城内河渠众多,到处都有漕渠相通。整个水运系统以洛水为中心,城南城北遍布河渠;洛水北岸有瀍水、漕渠、泄城渠,南岸有通济渠、运渠和分渠。隋炀帝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交通更加便利。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使洛阳的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加。唐朝初年,洛阳社会稳定,人口大量增长。武则天时期定都洛阳,其人口一度突破一百万,洛阳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人口的扩张也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唐初,由于关中地区人口众多,粮食无法满足需求。于是,统治者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相当数量的粮仓。其中最重要的有洛口仓和含嘉仓。武则天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为洛阳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拓宽了市场,来往洛阳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

——摘编自《隋唐时期洛阳城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往往呈现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请从材料的整体或任一角度提炼有关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阐释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1-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汉武帝时期,曾征募民间天文学家二十余人“议造汉历”,其中包括落下闳、司马迁等人;唐朝政府任命一行组织大规模大地测量,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元代郭守敬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制定出十分精密的《授时历》。据此可知,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A.取决于天文学家的能力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促进了国家政治的统一
2023-11-1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 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 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各举一例说明。
5 . 唐朝时期, 出现了大量如《忆昔》《江南春》 等描写秀美风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诗歌,留下了如“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这(     
A.得益于当时民族关系和谐共融
B.反映了唐朝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体现了唐朝儒家文化底蕴深厚
D.折射了唐朝励精图治下的盛世局面
2023-1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古代学者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该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犁箭、犁评等,因其辕曲而命名。首先在苏州等地应用及推广,又名“江东犁”。它便于回转,操作灵活,加装犁评,深耕浅作皆可。至此,耕犁基本定型。这一农具最早出现在(     
A.东晋B.隋朝C.唐朝D.宋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末黄巢起义时,起义军围攻广州,黄巢向朝廷求任广州节度使。 在朝议时,官员于琮反对,他说:“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如今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由此可见唐朝(     
A.节度使已成朝廷大患B.朝议制度影响了决策
C.朝贡贸易的利润丰厚D.外贸是重要财政来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A.抑制了藩镇割据局面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D.促进了南北经济均衡
2023-11-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上述举措旨在(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规范民间契约行为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限制盘剥稳定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