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2 . 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简笔摹本。由图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证当时(     
A.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B.实行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发展
C.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D.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
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4 .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
A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朝时期,在首都长安设立“东市”和“西市”(如图),市民购买物品,必须去“东市”或者“西市”,故称“买东西”。“买东西”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B.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朝贡贸易
C.城市实行严格坊市分区制度D.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地扩大
6 . 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       
A.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B.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
C.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D.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东汉班昭撰写《女诫》以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包括卑弱、敬慎、专心、曲从等七个章节。唐中期宋若莘、宋若昭姐妹著解的《女论语》中提及“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由此可知,唐代(     
A.女性的自我意识的提升B.家庭夫妻关系的剧变
C.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D.儒学伦理束缚的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2023-08-28更新 | 3665次组卷 | 2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湖南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评测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井/市亩)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22(北方)215(南方)1167.73.8590
隋唐24(北方)328(南方)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荒灾风险和粮食安全评价》

材料二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灌园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两年三熟制的土地比一年一熟制的土地可增产12%32%。在南方实行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乾隆时,番薯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泛种植玉米,这里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至隋唐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粮食生产中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社会是头枕三河(指司马迁所说的河内、河东、河南),面向西北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封闭轨道上。汉唐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尽管驼铃悠扬,商旅不绝,但这并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封闭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这种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的、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长途贩运型商业,与宋以后兴起的主要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以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陶瓷、茶叶等)和生产资料(如农具、煤炭、木材、土地等)为主的规模型商业不可同日而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遇,加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我国社会开始脱离了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改编自张全明、李文涛《宋史十二讲》

料二   明中期时,郑和下西洋之事因前人转述或记载失真、变形,在世人认知中已与史实大相径庭。例如陆容《菽园杂记》对郑和下西洋航行次数、航行年代、随行人员等的描述都与史实有出入。世人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多有异议,此时黄省曾广泛涉猎古今文献,尤其是随郑和下西洋人员马欢编写的《瀛涯胜览》等,如实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南海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三佛齐国》生擒陈祖义、满剌加建碑封城、《苏门答剌国》生擒苏干剌等事。这不像同时代其他人因郑和是刑余之人而贬低他,反而称赞郑和是不辱君命、智勇双全的航海英雄。在“论曰”还肯定了明朝“王者无外,怀远以德”、公正平等“一视同仁”以及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对外策略,成为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重要印证与补充,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原本面貌。

——改编自陈丹丹《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论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以后我国从“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转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学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