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是中华文明辉煌的象征,也正是在这个英姿勃发的时代,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在广大的地方播撒下自己的辉煌。

材料一   它继承秦的遗产,以几十年的经营,创建出一套政治制度,而成为封建时代的楷模。新生的汉民族无所畏惧,敢与彪悍的匈奴帝国对抗……它对外界又充满好奇,迈开向西寻珍宝的脚步。

——摘编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汉》

材料二   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孟郊《登科后》

材料三   盛世侧影:“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唐太宗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体现的多个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郊登科的途径,并对照材料二中的魏晋选官,分析该途径的进步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以“汉唐盛世”为主题,写一段话。(提示:从原因、表现、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表述成文即可)
2023-10-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22-23高一上·山西·阶段练习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是帝国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它和辉煌的汉朝一起被称为“汉唐气象”。不过,汉的伟业基本上是本族和本土的,唐的成就却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或者说,较之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汉,唐的成就更多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这就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了,长安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相貌古怪、服装离奇的“追星族”,其中最热忱的是日本人。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材料二   唐玄宗设立藩镇,一方面是稳定小农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当时边疆战争形势的需要。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安定,保护国家的主要财赋来源,唐玄宗在幽州设范阳镇,在营州设平卢镇,这是非常必要的。唐玄宗设置藩镇,本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并非开边野心驱使下的黩武玩兵。然而,安史之乱后,藩镇的性质就发生变化了。

——摘编自黄新亚《开元盛世与藩镇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长安挤满来自世界各地的“追星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分析藩镇在安史之乱前后的不同作用。
2022-10-1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朝史学家路振的《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动荡),衣冠(士族)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移民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二   唐代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经济地位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动是连带在一起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向南移动,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比如,诗人在浙西、婺、衢、皖南之宜州、池州和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相继涌现。

——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在唐太宗的眼里,农业不仅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风俗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贞观年间,水旱连年不断,为了有效治水,唐政府对治水的专门机构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各部门的领导力量,中央由工部水部郎中主管水利,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少,均其灌溉。另外,为了加强对水利部门的监管,唐政府还制定了水利和水运的专门法律,这就是所谓的“水部式”,以刑律来保护河水与堤防的合理使用。

——摘编自章翊中《唐初统治集团重农思想的表现及其发展农业的措施》

材料二   宋初,推广一年二熟制。政府多次下诏劝谕江南、两浙、岭南、福建等地“益种诸谷,民之乏粟、麦、黍、豆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同时让江北之民“就水广种粳稻”。农业还出现了许多茶、桑、菜、水果专业户。农副业分工的加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宋代出现了许多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据史料记载,宋代铁制农具有犁、锄、楼、耙、镰等多种,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如《禾谱》《农器谱》《农书》《耕谱》等。政府将这些农学理论积极推广,许多地方把农书刻印散发民间加以普及。这样使许多农民掌握了一些农学知识原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摘编自李晓玲《浅谈宋代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至隋磨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固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唐后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的坊市制度渐趋废弛,政府的城市社会管理制度也随之更新。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材料二   唐末,政府出于迫切缓解财政拮据的现实需要,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并逐步认可商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成为人们连求的目标和社会分层的依据,以出身为.标准的身份等级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唐末的战乱沉重打击了不断衰落的门润士族,客观上促进了商人摆脱自身原有阶层的桎梏,一个新兴的富民阶层开始崛起。商人阶层自身也逐步认识到组织行会的重要意义,于是“行”代替“市”成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城市市民开始寻求用联合抗争的方式表达本阶层的观点,为自己发声,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市民阶层由此萌发。

——摘缃自冯兵《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末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盛世,指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材料二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请写出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总结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一点即可)
(3)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兴衰迭起中维持了千年,1453年被奥斯曼人灭亡。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着重要的商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它的货币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帝国的出口转运贸易和国内商业达到了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水平,不仅推动了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中世纪西欧贸易活动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加快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活跃。拜占庭政府积极吸引各国商人进入帝国境内经营,把征收进出口关税的特权赐给了在东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帝国的商人及其商品,对西欧摆脱其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对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业的道路,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拜占庭商业的不断进步,使帝国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力,积累了雄厚财富,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学、艺术名著和宗教。

---摘编自徐家玲《拜占庭在中世纪地中海商业复兴中的地位》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 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磨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市坊的划分将商业贸易空间规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政府还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规模的扩大。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 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仅为长安城面积的 2.2%。市坊制下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扩大经营。市坊之下商业原有市铺已经划定,投身贩卖之业的平民不得不进行灵活性较强的流贩贸易。唐初,对坊市商贩征税为“三十税一”,后来变为“税十之一”甚至“税五之一”。中唐以后,管理者“大索长安城中坊市商贾所有积屯货物,意其不实,辄加榜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政府越来越腐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弊端显露,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坊市制度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后期市坊萧条和走向瓦解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