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2 道试题
1 . 政治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和教师用书整理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简表。

国家名称英国美国法国
背景16世纪末17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限制;17世纪末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8世纪,瓦解中的封建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立途径革命、改革战争、改革反复革命,国民议会制宪
行政权首相内阁总统总统、总理内阁
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历史影响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大力向外扩张和掠夺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国家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也采取革命或改革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毕竟各国历史条件不同,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亚非地区,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最终都没有成功,并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改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法两国进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非地区,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最终都没有成功的原因。
2023-06-1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英模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闽南沿海经常遭到倭寇骚扰侵犯,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逝世后朝廷追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有关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也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俞大猷是一个晓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是一代抗倭名将,在抗倭战斗中,他刚毅沉着,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

——摘编自戴冠青《英雄想象中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统治者尊孔重儒,并立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的种种习俗相继渗入汉文化系统内。不少外来文化的因子也不断渗入,其中科技方面就有来自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因素。符合平民审美需要的世俗文化兴起,文化上雅俗并存的格局开始形成。精彩纷呈的说书、戏曲、杂剧和百戏,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学,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进行了解释和论证,并渗透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开始向社会下层渗透,出现了“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的现象。

——摘编自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代文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它虽然在不断发展,同时又始终被牢牢地牵制着,并不足以引导社会的转向。面对商品经济和相关观念的发展,宋代统治者不是去创设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法律体制,而是从崇尚道德入手,用加强所谓的“修养”来代替已经失落的外在的经济政治的制约。政府各部门则主要依赖礼仪的程序进行协调沟通和节制,并通过强化礼教思想来约束人心的变动。“庶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始终以低于品官的位置,被局限在礼制等级结构中。这种深深根植于国家礼制和法律土壤上的官本位思想,不仅使平民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也抑制了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思想的滋生。

——摘编自杨志刚《宋明文化与近代化关系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不足以引导社会转向”的原因。
4 . 中共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创(1927年10月)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背景: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国情,决定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2)时间: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意义: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全国其他地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味着中共找到了革命的__________道路。
(2)根据地建设
1)土地改革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废除______________和债务。
本质: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是__________的变革。
意义:农民___________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调动了__________,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为工农武装割据和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奠定了__________
2)军事建设:反围剿斗争
1930年到1931年秋,在毛泽东领导下,采取__________主力、__________深入的策略,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政权。
3)政权建设:
背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推动____________的需要。
时间: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____________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毛泽东委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
意义:_________群众斗志,推动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依据: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标志:《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意义:是__________普遍原理同____________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和遵义会议(1935年)
1)红军长征
①原因:博古、李德推行___________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③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围剿”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传播了革命思想,形成了________精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背景:博古等又犯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惨重,处于极端危险境地。
②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__________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________指挥权。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____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__
2022-12-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八单元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5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至1927年,出现了中国工业化的黄金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推动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对于私人要求兴办实业、创办垦殖事业、兴办交通、商业,积极支持,迅速批准。在工矿业方面,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发《公司保息条例》,规定由国家拨出专款,专备新开企业保息之用;在商业方面,进行商业立法,以法律形式整顿商业,鼓励其发展。农商部在北京举办大规模的国货展览会,参展国货产品约10万件,全国18个省都有产品参加。

材料二   1912年至192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简表   

年份新设企业创办资本年均年均创办资本
1912191316.42 396.9万元821 198.5万元
1914191853911 934万元107.82 386.8万元
1919192267321 235.3万元168.255 308.8万元
1923192760810 322.7万元121.62 064.5万元
1913年以前工厂698资本33 082.4万元工人27万余人
1910年增加到工厂1 759资本50 062万元工人55万人

材料三   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成立了国营基本工厂设计委员会,对建立国营工业进一步进行规划,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民营工业发展的政策,把提倡国货作为保护国内实业的重要方针之一。全国基本统一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开始进行改订新约运动,与12国签订关税条约或通商条约,各国都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以上均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第092卷(民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企业家代表人物,并分析其发展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7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官场首重门第。五代门第观念消退,王朝决策权掌握在一批靠个人能力上台的文吏型官僚手中,他们的“家世背景逐渐淡化而个人因素相对受到重视”。宋代文官普遍以个体形式入仕,官员个人的出身问题遂日渐凸显。南宋孝宗时,蔡幼学在殿试策论中写道:“文武之别,有出身、无出身之辨,在古盛时,未闻此法。”南宋中后期官员李曾伯在《谢潼漕请举》中亦云“盖官版虽登,尚以出身、无出身之异”。这反映出在当时官僚群体内部,“有无出身”是一条重要分界线。

──周佳《宋代科举政策背景下的“出身”含义变化》

材料二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心术坏而义理锢”,一批新人开始对科举制度展开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有人开始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建议,也有人开始对沿袭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进行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   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是孙中山选拔人才的标准。他说“当议员或官吏的人,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或者有甚么能干,才能胜任愉快的。”又说:“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当我们的公仆。”

——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制度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道咸以后科举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末年清政府对科举制“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影响。

8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90年代的早期政治活动中,亚洲各国资产阶级大多会提出一系列改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政治上实行宪政。中国和土耳其的改革派还在一段时间里实践了这一宪政要求。“南方”地区国家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家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动和瓜分狂潮,他们为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忧心如焚,因而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其首要目的是使自己的祖国强盛独立,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尽管早期资产阶,级活动家同下层人民群众之间没有或很少有联系,但他们都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进行了英勇的爱国主义斗争。他们的救国理想已不是向宗教祈求马赫迪等救世主带来幸福的“千年王国”,更不是扶持一个原封不动的封建王国;他们的救亡目标,是要将自己的国家变成西方资本主义或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强国。

——摘编自高岱《世界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东方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运动,虽然由于发轫时期的力量对比悬殊都失败了,但东方人民的每一次斗争,都使帝国主义在东方构筑的殖民秩序城堡增加了裂隙和缺口。刚刚形成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在矛盾在不断深化、增长。殖民体系的危机便是这些矛盾增长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高岱《殖民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2022-08-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地主”开始成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作为“帝国主义之工具”的广东大商买办阶级和“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利害的冲突”,“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在具体分析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时更用“中国地主重组和军阀战争、官厅苛税及外货侵入之影响”一言以蔽之。《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制定了“结合中农,佃农,贫农,雇农以反对大地主”的政策。

——摘编自杨泰龙《革命与农民:中共对农民革命的认知演进与理论建构》

材料二   据相关文献统计,到1924年年底,广东全省有14个县成立了农会,入会农民有18万多人。到了1925年5月,广东省还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会,这个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到1926年,广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有62万多人。

——摘编自罗歆宏、刘建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