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匈奴部族降汉者为数不少,汉武帝对他们依势力大小授以侯爵、封地和封户,“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并建立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府州,都督、刺史等职级高者为中央所任命的官员,而职级低的则多由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世袭。

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另一项政策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兴起于云贵地区,针对分散而世代聚集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招抚之策,凡率部归附者,即授予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使“各从其俗,无失常业”。

——摘编自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   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也不全依靠“土官、土吏”,“土流参治”的情况也存在。面对辽阔的区域,清王朝初期也沿用了明王朝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在西南部地区沿用了土司制度。但是,这种状况在雍正时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蛮悉改流,苗亦归化”。清廷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也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入。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管理,下设都统和诸多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等分管伊犁等地。

——摘编自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汉至元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汉代至明清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2 . 如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宓何力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街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吐蕃赞普松费干布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突厥酋长执失思力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所示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纸本《马与骆驼图》(9世纪)。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后期(     
A.盛世局面衰败B.丝路贸易盛况C.朝贡贸易发达D.西域交通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D.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3-09-18更新 | 243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 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 ‘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这说明唐朝初年实行(     
A.远交近攻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
C.开明民族政策D.重文轻武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代饮食起居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唐代服饰参考胡服,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学者在《说中国: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中评价到“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     )

A.拓宽了唐文化影响范围B.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前期在西域部分地区推行均田制,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过,中央政府并不从西域各地拿走赋税,反而对后者进行足够的财政补贴。同时,唐政府还通过“互市”等制度,用以稳定西域贸易。唐朝的这些做法(     
A.增强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B.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
C.奠定了羁縻府州制度的基础D.为两税法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A.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B.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D.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是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与文化同“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这意味着“中华”称谓(     
A.源自于地城文化双向交流B.是当时胡汉冲突之下的产物
C.见证了民族深度交融发展D.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