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22-23高一上·山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唐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或自称李陵之后,或自称汉之外甥,‘冒姓刘氏’,或自称大禹之后。”这实质上反映出少数民族(     
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对民族平等的期盼
C.对民族交融的追求D.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2022-10-15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4 . 民族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多融合于汉族;北方汉人南迁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人口分布格局开始由原来的分族聚居变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责任“共担”、未来“共建”、幸福“共享”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体现着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

——摘编自蒋永发、任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及典型事例,分析北方汉人南迁对南方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历代王朝针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动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
(3)据材料三,概括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2023-07-17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诗既有文学的艺术性,又有历史的纪实性。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其中有诗句“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该诗句(     
A.展现了物质文化交流的实况B.讴歌了唐代中外使者的作用
C.反映了唐代对外友好的政策D.歌颂了中外友人间深情厚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统治者将己姓或亲属姓氏赐予臣服于唐朝的边疆民族首领。贞观时,唐太宗赐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姓李,唐武宗赐回纥部落首领姓名为李思忠、李思贞。这一做法有利于(     
A.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
C.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7 . 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和亲,成就了唐蕃之间甥舅关系,以至到了宋朝,吐蕃首领还习惯称中原皇帝为“阿舅天子”。双方使节和商人往来频繁,踏出一条从中原到青藏高原深处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这反映了(       
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直管B.唐蕃民族交流的深化拓展
C.唐蕃古道促进经济交流D.和亲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3-12-2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先秦时期就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措施有助于(     
A.升级边疆地区的管理层级B.治理边疆抵御侵略相结合
C.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D.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
9 .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此时唐朝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双方先后在长安和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并树碑刻文。双方重申“甥舅和协,扫彼旧怨”、“社稷如一统”。由此说明,此次会盟(     
A.助推着唐朝全盛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吐蕃直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C.重启了唐蕃之间的和亲关系D.表达了藏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愿望
10 . 据载:崔忻使团由长安出发至登州,乘船渡海至都里镇后,再乘船沿海东行,入鸭绿江,溯江而上再转陆路到达震国都城,后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刻下:“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以纪念此行。据此推测,崔忻使团此行最主要的任务是(     
A.册封渤海郡王B.联合女真灭辽国C.确保丝路畅通D.视察奴儿干都司
2023-07-15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