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图1和图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A.粉彩工艺的高超B.对外征伐的功绩
C.物种交流的频繁D.丝路贸易的发达
2023-07-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2023-05-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另据《唐六典》统计,唐初有“七千余蕃”与唐王朝存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往来。下图为章怀太子(唐高宗之子)墓道壁画上的《西客使图》(摹本)。由此可推知,唐初(     
A.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开通B.国内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
C.鸿胪寺官员职务较繁忙D.突厥对中原的威胁被解除
4 . 右面为出土于唐代高昌(今吐鲁番)贵族张雄夫妇墓的木俑图(部分)。其中,绢衣彩绘木俑上身穿窄袖绿绫襦衣,外着联珠团花纹半臂,肩披白点纹黄色披帛,下身穿红、黄相间的竖条纹长裙,腰间丝带固定。这与同时期中原妇女的着装特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木俑可用于说明当时(     
A.西域的木雕技术领先全国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D.民族交融的深化
5 .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虽也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一种羁縻政策,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它不是限制,而是有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给于少数民族首领以优待,封官进爵,并且给予其部族以优厚的安置,进而削弱民族隔阂,最终实现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在民族交往中实现多元发展。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三: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指出材料一的地图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中国观”在元朝的转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如下图所示)描绘了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它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幅画作(     
A.表明当时西藏已归属于中原王朝B.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C.反映了唐代国泰民安的历史情境D.详细描绘唐代礼部接待宾客流程
7 . 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图是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材料三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三则材料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
(2)依据三则材料,概括唐代服饰发展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饰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6-28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各民族分布及对边疆的管辖图


——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隋唐制度广博纷复,魏晋南北朝民族互动与竞争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注入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唐朝统治者吸取战争、分裂给各族人民造成极大损伤的教训和汉代以来和亲、互市、册封、招抚等民族政策的经验,推行儒家“仁政”思想。如唐太宗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逐渐形成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当然,唐与周边各民族军事力量强弱对比,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格局,是影响唐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因素。如唐太宗在征服东突厥和漠北铁勒诸部归降的形势下设置羁縻府州。唐前期共设六大都护府统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主要是通过羁縻府州来进行的。但羁縻府州是以唐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其作用有限。

——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请提取材料一图中关于唐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推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画中主要人物分别是:右坐者为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吐蕃使臣禄东赞,后为通译者。从人物比例看,唐太宗比例尺度最大,典礼官居次,禄东赞虽然位置在前,比例却是第三,众侍女比例最小。这种比例关系(     
A.突显唐朝盛世景象B.符合文人画的写意特点
C.受到传统伦理影响D.再现唐蕃友好交往情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后世复原的唐高宗为纪念太宗功业的昭陵十四国蕃君长像的具体身份及分布位置图,该图(     
A.说明隋唐民族关系融洽B.实证丝绸之路阻碍减少
C.表明孝亲观念影响深远D.体现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