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马大正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发展既相对自成体系,又呈现出国家层面的整体性。历代边疆治理政策呈现出波动性和延续性的结合,但总体而言是一脉相承的。汉代在西北边疆治理上卓有建树,唐代大体沿袭了前朝的治边理念,并结合时代特征有所损益,形成了以“羁縻”为特征的治边体系。

——摘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代还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如发展屯田和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对西北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边疆治理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的积极作用?
2023-11-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的。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有通婚、册封或委以要职。如两汉与匈奴通婚,唐王朝对回鹘、南诏、渤海的册封,明朝对西藏僧俗领袖委以要职等。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对于反叛中央的分裂势力,统治者果断采取武力讨伐,震慑反叛分子。如1690年康熙帝镇压准噶尔部落,1759年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最初强调“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讲“尊王攘夷”。后来随着儒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发展,“夷夏之辨”日益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所取代。康熙帝废长域是改变秦汉以来“华夷内外分治”观念的重要举措;雍正帝曾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何得留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族观的内涵,简述儒家民族观的现代启示。
22-23高三上·江苏扬州·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比较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5练史学研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