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胡旋舞,是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代《胡旋舞》(现代摹本局部),该图(     
A.印证了各民族间互相交融趋势B.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美
C.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盛世景象D.反映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2023-01-12更新 | 406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客使图》壁画。画中描绘的是来自拜占庭、新罗和靺鞨的使者在唐朝官员带领下准备进入会见场所。此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民族关系稳定和睦B.绘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文明影响力的强大D.太子专门管理外交事务
2022-11-26更新 | 531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太宗年间,渤海王“数遣诸生,指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高宗年间,文成公主又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这一现象(     
A.映照了盛唐恢弘气派B.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提升了中央政府权威D.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4 . 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5 . 自古以来,边疆、民族治理思想便与社会思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夏意识产生以来,“夷夏之辨”便成为主导和决定边疆理念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族群之间的现实竞争。春秋时期,孔子把区分夷夏的标准由血统改为礼术,从而使传统观念中不可跨越的夷夏之别具备了松动的可能,使得夷夏之间的互转成为可能。孔子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孟子亦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

材料二   随着新儒学整合的不断深化,董仲舒的边疆理念表现出强烈的“有为”倾向。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四夷亦属天下、万物的范畴,王者有爱其之权利,亦有爱其之义务。爱及四夷,体现了身为王者主动施爱于四夷的积极心态。至汉武帝之世,华夏族群即将完成最后的整合与重建,爱华夏于内的任务基本完成,爱及四夷成为新的时代使命。董仲舒所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1)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家的边疆思想倾向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政治实质。
(2)说明董仲舒边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3)从魏晋至清中叶任选一个时期,试举一例说明社会思潮对边疆或民族治理的影响。
6 . 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
C.文化星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
7 .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的见闻:“(唐文宗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并且出现了“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这样的现象。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风气开放B.民族交融发展C.民众生活富足D.中外交流频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绢与马

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2022-09-08更新 | 3171次组卷 | 17卷引用:作业1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3年【暑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
9 . 打马毽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毯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毽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毽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毽运动(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10 .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2022-06-02更新 | 978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