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2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4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4)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中国的手工业蓬勃发展可见一斑。四川、云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可以大量出口国外。陶瓷业也很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中国的东南沿海多优良港湾。其周围有造船工场,能够造出载重量大、适合远航的海船。这些优势远大于陆上贸易。而陆上贸易由于安史之乱后出现很大风险,于是海上贸易更加繁荣起来。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唐朝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
7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斟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影响。
2023-09-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