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唐代回纥人坎曼尔在《忆学字》诗中写道:“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吾今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可以用来说明(     
A.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B.唐朝对周边民族具有吸引力
C.少数民族以识写汉字为荣D.唐朝各民族间文化往来频繁
2022-12-0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嗣位,唐太宗遣使祝贺,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于是遣使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开始用武力要挟,进犯唐朝的松州,但被唐军击败。贞观十四年,吐蕃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该事件表明(     
A.唐政府理性处理唐蕃关系B.中央集权制呈现强化趋势
C.吐蕃日渐被纳入唐朝疆域D.唐蕃关系取决于唐朝国力
3 . 唐太宗时期,巴蜀地区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州,县的管辖,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则设置羁庶州、县以安置归附的部族,其部众大多无州、县户口。这表明,当时唐朝(     
A.推行改土归流政策B.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C.民族地区得到开发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4 . 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如下图所示)描绘了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它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幅画作(     
A.表明当时西藏已归属于中原王朝B.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C.反映了唐代国泰民安的历史情境D.详细描绘唐代礼部接待宾客流程
6 .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紇、吐暮、南讯、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下列是某同学对唐朝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突厥先战后和灭西突厥,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回纥实行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怀仁可汗”
吐蕃和亲会盟9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南诏设置机构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
A.①B.②C.③D.④
2022-11-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材料三: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康熙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材料四:长城绵延万里,时间跨过两千年。位于密云县最北部的古北口,历史上是狼烟不绝的长城要塞。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发生在1933年的古北口战役却气壮山河。这一年,从南方赶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防守北平城的东北大门古北口,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上演了七七事变前长城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古北口战役。

17军将士严阵以待官兵身负大砍刀七勇士杀敌过百,全体殉国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朝中期至唐初,中原地区的服饰长期流行的是汉式圆领“袍”。开元天宝年间,胡服被男女竞相穿着,服饰方面的性别、内外、尊卑差异逐渐淡化。这体现出,盛唐时期(     
A.大众审美离经叛道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传统伦理遭到颠覆D.西方文化受到追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的鲜卑族源自中国北方的匈奴故地,政权建立前期都城在平城。当拓跋魏的势力扩展到贡河以南的大片地带时,其政治中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平城一带的农业本来就不及中原地区,孝文帝时期又屡次发生水、旱、疾疫诸灾,粮食供应问题更为严重。平城的拓跋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相当牢固,对于锐意接受汉族先进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习俗的孝文帝而言,很难进一步改革。

——摘编自史苏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议》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时面临着纷紧复杂的政治形势,周边民族众多,地域广阔,而且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各个民族分别位于不同的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迥然有别。只有根据当时各民族具体的特点,灵活地采取招抚、争取、和亲等各种方式,按照开明的怀柔政策,采取不同形式和多种策略措施才能处理好边疆纷争。

——摘编自马艾鸿、张金铣《从平定薛延陀看唐太宗经略边疆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采取不同形式和多种策略、措施”经路边疆的史实。
10 . 自古以来,边疆、民族治理思想便与社会思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夏意识产生以来,“夷夏之辨”便成为主导和决定边疆理念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族群之间的现实竞争。春秋时期,孔子把区分夷夏的标准由血统改为礼术,从而使传统观念中不可跨越的夷夏之别具备了松动的可能,使得夷夏之间的互转成为可能。孔子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孟子亦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

材料二   随着新儒学整合的不断深化,董仲舒的边疆理念表现出强烈的“有为”倾向。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四夷亦属天下、万物的范畴,王者有爱其之权利,亦有爱其之义务。爱及四夷,体现了身为王者主动施爱于四夷的积极心态。至汉武帝之世,华夏族群即将完成最后的整合与重建,爱华夏于内的任务基本完成,爱及四夷成为新的时代使命。董仲舒所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1)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家的边疆思想倾向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政治实质。
(2)说明董仲舒边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3)从魏晋至清中叶任选一个时期,试举一例说明社会思潮对边疆或民族治理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