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2 . 有学者指出,自两汉起,有关水利工程的记载史不绝书,即使在武帝时,塞瓠子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山川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发B.抑商观念盛行C.大一统国家形成D.铁犁牛耕的普及
3 . 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输出到西域诸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桃、杏等园艺作物被带到伊朗和阿拉伯。16世纪,茯苓传入伊朗。此外,传入伊朗的还有茶叶、肉桂、桑树等,传入阿拉伯的有肉桂、姜、土茯苓等,传入中亚撒马尔罕的粟等。与此同时,中亚与西亚一带的农作物品种被输入到中国,如从伊朗引进的波斯枣、核桃等,从阿拉伯引进的茉莉花、椰枣树等,从大宛传入的苜蓿、葡萄和芝麻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汉魏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农作物葡萄、苜蓿、石榴、核桃、黄瓜、芝麻等,以后则有波斯枣、核桃、无花果、菠菜等。

——摘编自李荣华、樊志民《“植之秦中,渐及东土”:丝绸之路纬度同质性与城外农作物的引进》

材料二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5008000万人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增加到4.21亿以上,然而,同一时期的中国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也正是这一时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种植,在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压力问题上发挥了作用。宜于作为救荒作物来种植是玉米特别是番薯的又一显著优点。番薯之所以在明清时期得到了不少政府官员,甚至乾隆皇帝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正是由于其具有适应各种土壤的能力强、抗旱耐涝、不择土地、不怕蝗虫、抵御风灾能力强、从种植到收获所需时间短等救荒功效。此外,玉米、番薯作为酿酒原料和家畜饲料的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由于玉米、番薯的上述优点,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仅次于稻、麦的粮食作物,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粮食作物的内容。

——摘编自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以玉米、番薯、烟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外作物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传播的原因和影响。
2023-10-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这些举措(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激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C.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D.加强政府对东南地区的统治
2023-10-15更新 | 11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汉代河套地区濒临边境,与匈奴的冲突不断,汉政府派遣大量兵力驻守,因而需要数额巨大的粮草以维持军队生存和保障军事行动。为了维持河套地区守卫边境所需的军粮,汉文帝采取从内郡以入粟拜爵(即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粮就可以获得朝廷认可的爵位)的方式筹措粮食并运输到边郡,在爵位控制严格的西汉,实行入粟拜爵政策无疑是反常的。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河套地区开始实行屯田,主要集中在河套外围的北侧和西侧,利用黄河沿线充足的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生产的粮谷可以就地为边境驻军解决粮食问题。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实行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实行屯田政策的影响。
2023-10-14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名校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5月押题文综历史试题(老教材老高考版)
7 . 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A.“农耕文明的拓展”B.“民族融合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D.“区域经济的协同”
2023-10-11更新 | 34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发展

材料一   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江,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因为那些被控制的部族原本的基础并没有被打乱,当统治民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原本被统治的那些部族马上可以组织起来,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二   成吉思汗将其部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方式加以编组,委任了各级长官。蒙古国建立后,将所有的草原牧民都按千、百、十户编制起来,这种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是蒙古国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编组千户时,大部分是混合不同部落、氏族的成员重新组成的。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族,基本都被拆散,分属于不同的千户。这样,千户、百户制度实际上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蒙古国百姓通过这一制度被纳入严密的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居住,接受赋役征调。千户百户制度瓦解了草原上的原有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依据所学,简述北朝至唐朝突厥族的兴衰。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比较汉唐时期和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边疆政权的发展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上下三千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东及东北亚,南至东南亚、南亚,西贯中亚、西亚、东欧,远达西欧、东北非海岸,几乎是古代整个文明世界,沟通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以及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既有威尼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元朝“斡脱”商人等这样的地跨亚欧的国际商团,也有宋元沿海舶商、明朝郑和船队等这样的远航商贸船队。通过出口、过境、转口等商贸交易方式,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西域、南洋等地的香药、珠宝奇珍等域外物产,作为“舶货”大量进口。同时,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人员往来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的交流和传播相随而至,不仅为各自的本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而且也促进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国际文化多元化。

——摘编自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作用。
2023-09-2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2024届高三9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