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4-01-06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 期末考试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 . 隋唐时期创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曾经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设和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开放性”与“严密化”是它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趋势。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到隋唐时期选官依据的变化情况,并概括科举制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触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三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023-01-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印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注:寒微家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体现出的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2022-10-14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位列上品,垄断高官职位;而若干不肖子弟更是巴结权贵,徇私舞弊,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

——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弊端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1-12-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合格考)历史试题
10 . 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以下《选官用人三字歌》,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述图示填写完整。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