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反映的是唐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信息。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B.扩大了儒家思想对皇室的影响力
C.反映了文官政治走向成熟D.促进唐代文化平民化趋势的发展
2024-04-2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3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4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由魏至西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二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2024-04-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
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
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
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8 .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4-03-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涉及到冶炼铸造、纺织造器、农医兵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倡导“博通物理”的辩证思想是其指导思想,即培养善于将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在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掌握一技一艺之理。在我国古代,国家统治者常运用手中的权力,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如汉武帝为了推行赵过的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乡民等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经久不衰。

——摘编自徐东《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1850年,德国各地已出现了大量矿业、纺织、机器制造业、冶金等职业学校。同年,对地方工业学校进行改革,制订出全国统一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建立了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并在教学内容方面增设了力学、化学实验等实习课程。1870年,进一步将工业学校改为3年制,又增加了测量学、机械设计等课程。同时,联邦宪法还规定工厂所在地要建立补习学校,农村农闲季节也要开办各类学校,训练农民的生产技能。1890年召开教育会议之后,电力等科学技术教育在德国受到了更大的重视。19世纪晚期,英国开始模仿德国,着手本国的职业教育改革。

——摘编自楚汉《近代德国教育改革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2023-12-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

材料四 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3-09-1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二0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