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制度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
回答下列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2)汉、魏晋南北朝、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姓虽然可以通过门荫入仕,却当的都是小官,升迁不易,除非有当朝权要族亲提携或特殊机遇。相比较,科举出身的仕途要平坦得多。从唐朝宰相的出身也可以清楚看到,和平时代对官员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高祖和太宗时代,宰相多为创业元从;但到了高宗时代,通过科场制举出身者,已经和门荫出身者相差无几;从武则天时代起,科举出身者超出门荫出身者,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到后来,通过门荫而跻身宰辅者几属凤毛麟角,而且还羞于启齿。因此,即使老牌士族也无法抗拒时代潮流,不得不屈尊应试,以图高就。

——韩丹《科举制与唐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材料二:“1836年—1854年间,财政部门推荐的55名文官人选中,有体弱多病不能胜任工作的;有不学无术、品质恶劣,甚至有一个因欺诈罪而被关押过。”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无论在决策方面,还是执行政策方面都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国会大权几乎全部掌握在土地贵族手中,土地贵族只是让新兴资产阶级充任一些低级文官职务。政府中的冗员却在不断增加,机构臃肿,办事效率极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大选中获胜的政党总要大幅度撤换前任政府中的官员,造成周期性的政治动荡,执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分赃”。

——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材料三: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及防止民意机关代表成为如同北洋政府时期的“猪仔议员”一类的政客,规定必须经过考试以决定他们的候选人资格。国民党政府在后方推行“新县制”,县以下民意机关候选人要先接受考试,及格者才有候选人资格。于是,1940年,国民政府公布《县参议员及乡镇民代表候选人考试暂行条例》。1943年,又公布《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公职候选人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公职候选人的考试科目: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三民主义)、国文、本国历史及地理、宪法、地方自治。乙种公职候选人的考试科目:国父遗教、国文、本国历史及地理。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官僚体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前期英国官僚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后英国政府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动公职候选人考试的原因,并指出考试院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
2023-11-02更新 | 34次组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实际上“选举”一词很早就被使用,古代选举兼指选士与选官,如三代(夏商周)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它透露着机会平等性、选拔人才的一切以考试为尺度的客观性、组织考试的独立性、社会的稳定性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这在当时情形下确实难能可贵,由于“家天下”观念和伦理道德,很多被委任的官吏即使不是由人民投票产生的,也能为官清廉公正。这种制度至少给很多平民“布衣”打开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官吏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材料四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五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六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

材料七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学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渙达意,常得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材料八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九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十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材料十一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制指哪三省?各自分工如何,并分析三省制作用。
(5)根据材料五,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材料六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利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七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6)根据材料八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7)根据材料九,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8)写出材料十“新税法”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十概括这一新税法颁布的积极作用。综合材料九、十,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
(9)根据材料十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8-11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07·纲要上第0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

——《后汉书·郑弘列传》

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其州大中正、主薄,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新唐书·柳冲传》

材料三   隋朝已开始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唐接着予以斟酌地采行,只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至宋始成为定规,这种公开的考试足以打破过去的世族垄断。

——《中国大历史》

(1)指出材料一、二中相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具备卓越的才华和实力的人才。



          图1 唐代前期的进士籍贯分布(局部)             图2 唐代后期的进士籍贯分布(局部)
     (天宝十四年以前,618-755年,总计275人)   (安史之乱以后,756-907年,总计713人)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和后期进士分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原因。
2024-03-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10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8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代童谣》

材料二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347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弊端。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023-05-04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页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包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10 .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箭头下方数字所代表的时代与下列选官制度相对应。(填写字母)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E.军功爵制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材料一(刘毅弹劾九品中正制上建)会文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葬在手,接人主之成福,夺天朝之权威……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刘毅传》


(2)依据材料一,刘毅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理由有哪些?哪一项理由最有可能打动皇帝?

材料二《升官图》


   
(3)通过《升官图》,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的哪一官制?从《升官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升官图》属于哪一类史料?在使用这一类史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一游戏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请说明理由,并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最早可能出现的时代。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具有哪些特征?(  )(多选)
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逐渐发展为品行、道德。
B.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C.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3-01-26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