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摇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历程

阶段

内容

阶段一

20世纪20、30年代,与非洲的反帝反殖斗争相交融,马克思主义在北非、南非等地传播。

阶段二

20世纪60年代,在32个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中,有14个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被视为一种最实用的意识形态,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非洲传统价值观等多种元素。

阶段三

20世纪70年代,非洲大陆涌现出一批宣称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

阶段四

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历了独立以来最为广泛而深重的经济危机,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遭遇诸多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落下帷幕,一些奉行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改旗易帜,倒向资本主义。

阶段五

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全面深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展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与治理范式,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非洲的复归正在悄然出现。

——据李新烽、李玉洁《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非洲传播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非的传播历程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5月市统考三诊一模考试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1918-1928年为第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1918年,土耳其发动了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19191月,阿根廷首都工人发动总罢工。3月,朝鲜人民举行了反日起义,埃及发生反英武装起义。4月,印度爆发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月,中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1年比属刚果兴起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反帝运动。1922年墨西哥几十万农民发动了全国性的总暴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转入低潮后,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仍在继续发展。

1929-1939年为第二阶段。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的高涨。19302月,越南国民党领导了安沛起义。1933年,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军舰起义。1934年到1939年墨西哥实行了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193510月,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进行抗疫斗争。1936年,智利人民阵线成立。19377月,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第二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成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意义。
2024-05-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国际秩序演变】

材料一   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后,扩大棉花的播种面积,促使埃及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市场。19世纪末,埃及的知识界人士提出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合法的方式建立主权国家。1900年以后,他们开始转向寻求民间支持,创办报刊《利沃》(旗帜)作为宣传世俗民族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进而创建祖国党。之后,下层民众的政治参与开始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战期间,下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趋于高涨。一战结束后,埃及主张通过谈判结束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和实现埃及的政治独立。19222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但保留了英国在埃及的四项特权,即埃及服务于英国交通的需要,英国控制埃及防务等。

——摘编自哈全安《中东国家史——埃及史》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解体,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动摇了苏伊士运河作为不列颠与东亚殖民地通道的战略地位。1955年,埃及与苏联交好,苏联向埃及提供贷款,技术、材料等。1956年,埃及与中国建交,同时埃及宣布将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让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深感不满。同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埃及虽然惨败,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却是赢家。埃及借由这场战争从英法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使埃及的国家主权更加完整,增加了埃及财政收入,促进了埃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抵抗以色列与英法联军的军事入侵,使他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及阿拉伯国家的代言人。总之,“日不落帝国”在一种“喜剧的形式”中结束了它的抱负。

——摘编自刘萌《苏伊士运河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一战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并从整体上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前后英国在埃及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日不落帝国’在一种‘喜剧的形式’中结束了它的抱负”的含义。
2024-03-20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三世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民族独立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集合体,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据着相同的结构性位置,这在一方面决定了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经济发展是它们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政治主题。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政治主题经历了从政权建设向民主转型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民主转型,但自由民主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的效果甚为不佳,不仅没能恢复政治秩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性,而且难以调和政治冲突以及持续动荡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打击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汪仕凯《第三世界的政治主题转换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第三世界政治主题转换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至18世纪末,亚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殖民斗争。在非洲,部落反抗猎奴,保卫家园;在亚洲,封建领主反对殖民侵略和农民自发起义;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抵御侵略和黑奴暴动,以及土生白人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等。这时期的反殖斗争是自发地以惩治、驱逐殖民者为目的,大多在部落酋长、封建王公的领导或支持下进行的,其规模都较小,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也较为原始。与此同时,这些斗争彼此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潮。除了极少数取得胜利外,一般都失败了,因而亚非拉各国都无法扭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趋势。

1791年海地革命爆发,建立起独立国家,以此为先导掀起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拉美独立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末,西属拉美殖民地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独立。19世纪中期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不论规模、组织,还是斗争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在空前深重的危机面前,东方国家兴起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标志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跨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新时期。各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东方各国人民觉醒起来,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2023-09-05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占领   

阶段起止主要史实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初步蚕食阶段,先有西班牙对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对南部非洲大陆两侧的侵占,后有英国和法国对几内亚湾黄全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占领。但都没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还属于非洲国家统治。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二战结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入侵的高潮和巅峰期,1884年的柏林会议,标志着非洲大陆完全从属于欧洲,是欧洲殖民主义最巅峰的象征,除了西葡英法外,德意也参与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到了20世纪初,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独立外,90%以上的领土被占领。

——摘编自王蕊《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的欧非历史地位考察》

材料二   18959月,国王孟尼利克颁布“告人民诏书”:“意大利敌人侵扰了我们的国境,妄图消灭我们的信仰,破坏我们的祖国……大家都快跟我来参加战斗,保卫祖国,人人出力!”不久赢得了阿杜瓦战役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孟尼利克和埃塞俄比亚国家的国际声誉。

——摘编自陈从阳、廖建林《论孟尼利克二世在抗意卫国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三   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没有吓倒埃塞俄比亚人民,相反却使他们更加团结起来,开展了广泛的抗意游击战争。到1939年,游击队的人数已达40多万,给法西斯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40年夏,国王塞拉西一世在苏丹境内组建埃塞俄比亚军队,亲自领导埃国人民的抗意游击战争。他号召全国军民把反法西斯斗争进行到底,彻底消灭侵略者。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斗争。
2023-07-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并挫败了德国、奥斯曼帝国军队夺取苏伊士运河的企图。战后(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在运河区的驻兵权。名义上独立的埃及法鲁克王朝满足于偏安一隅,听任英国的“保护”,传统的伊斯兰法遭到约束,世俗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大行其道。1936年,英国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在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的军港等。

——摘编自王联《一战对当代中东地缘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阿拉伯世界较早实现政权世俗化的国家,不管是纳赛尔(埃及共和国缔造者)还是萨达特(19701981年任埃及总统),都曾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自觉承担起为阿拉伯世界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穆巴拉克(19812011年任埃及总统),选择了全盘西化,埃及一度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局面,成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繁荣背后,埃及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移植以西方基督教新教文化为前提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经验而来的,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制度遇到伊斯兰文化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国家政治整合的困境根源在于伊斯兰文化和新教文化的剧烈冲突,伴随着全球化的猛烈狂潮,中东国家一直在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文化与新教文化之间徘徊、游弋。

——摘编自郭小虎《埃及政治整合困境探源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埃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埃及政府推动民族复兴的努力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3-07-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作为经济顾问随英国代表团参加了巴黎和会的条约审议工作,由于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不满,他愤然离去并称签订该条约是人类文明史上“由一群残忍的胜利者做出的最邪恶的事情”。《凡尔赛和约》既没有规定任何恢复欧洲经济的具体措施,也没有鼓励德国如何成为一个友好国家,甚至对因战败而解体的传统帝国中的独立新生国家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安排。相反,由于英法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极端敌视共产主义,他们对苏维埃俄国采取了经济惩罚、军事围剿和外交孤立等政策。

——摘编自王黎《凯恩斯论战后欧洲和平的启示》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资源掠夺,强征众多人口充当炮灰,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以非洲为例,战时苏丹对英国的谷物出口量增加20倍,法国专设“保卫国家殖民地生产利用局”,以“调查殖民地产品的供应”。同时忙于战争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商品输出明显减少,经济控制有所放松,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这样,基本上在19191927年左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汹涌浪潮。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凡尔赛和约》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
2023-07-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日本开始与非洲建立经贸外交往来,日本政商界就如何开拓非洲市场以及如何在与欧美列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出了一些构想并付诸实施。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通过第三方贸易的形式,与非洲建立经贸外交往来。为了不刺激殖民地政府和宗主国,日本谋划的对非战略主要集中在产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两个方面,尽量回避政治问题;日本驻非机构和团体在殖民地的报刊上刊登广告以宣传日本产品,让非洲社会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日本,注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商业信誉,树立日本的良好形象。当时的日本政府虽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外交战略,但其中的某些思路或可视为冷战后日本对非战略的先声。

——摘编自邹圣婴、张晓刚《19世纪末至二战期间日本的非洲战略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至二战期间日本对非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至二战期间日本对非战略的影响。
2023-03-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中、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