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历史”

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教学材料,历史教科书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1954年的联邦德国教科书中仅用3页记述希特勒的独裁统治,描述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区时,强调“希特勒在德国的成功影响了居住在帝国边界之外的德意志人,他们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喊出了‘我们要回归祖国’的口号”;1956年的联邦德国教科书描述二战的原因时强调“斯大林尝试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该教科书只用47个字来描述屠杀犹太人的历史。1968年,西德青年对父辈曾经支持和追随纳粹的历史进行了猛烈抨击。1972年的联邦德国教科书用了35页来剖析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一章中,教科书以“政治自由的终结”“集中营”等为标题对纳粹统治进行了全方位描述;该教科书以“对犹太人的迫害”为题专述一节,详细记录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迫害不断升级的全过程。1990年,以“新纳粹”为代表的极端右翼势力沉渣泛起,这引起了德国主流社会的强烈不满。2005年的教科书在记录苏德战争时写到,“德军将一个区域内所有人集体杀害或送往德国充当奴隶劳工”;教科书试图表达,犹太人本应是德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却被视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特殊团体遭到迫害;还记录了纳粹政府对吉普赛人等人群的迫害,制定消灭逾10万“无价值生命”的计划。

——摘编自孙文沛《联邦德国历史教科书中“二战历史”叙述的变草》

(1)德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二战历史”的叙述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任选其中的两个阶段,概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谈谈你对德国历史教科书中“二战历史”内容叙述变化的认识。
2023-07-24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各种和平条约总是由战胜国拟订,惩罚敌人是和平条约中惯用的手段。战争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导致了新的战争。

-摘编自万楚蛟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最终确立了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它们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置战败国时,它们吸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训,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在其身上过多的重担。它们非常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战后五十年间,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摘编自黄玉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它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及局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交替时期”国际力量出现的新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实力的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了条件。一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一战后,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取胜的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其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也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一战还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广泛的反殖反帝斗争。

——摘编自张顺洪《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的势力,减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摧毁了殖民体系,促使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二战过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更加向前,使得战争过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都有了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靠的不再是征服与掠夺,而是平等与相互依存,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媛《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由于原有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时隔大约2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将84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火,军民共伤亡1亿余人。人类运用自己制造的坦克、军舰、飞机相互杀戮,生命在战争中转瞬枯萎,文明在战火中遭到蹂躏。两次世界大战以规模之巨、破坏之大、伤亡之重、影响之深,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空前位置。两次世界大战既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浩劫,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摘编自李成刚《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与二战的影响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启示。
2023-06-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宏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英、法军队在一战中伤亡惨重,原来的后备和战勤部队不得不调往前线参加战斗,后勤服务和供应人员严重不足,英法政府便从中国招募劳工为战争服务。据资料统计,先后到欧洲一战战场服务的华工有13万多人。中国劳工总的任务就是为战争服务。具体工作有运送弹药、输送物资、埋葬尸体、救护伤员、修筑铁路、架设桥梁,以及挖战壕修工事等,工作任务繁重,每日劳动时间很长。在两三年的战勤服务时间里,13万多的华工伤亡了三万多人。他们为协约国在一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战争结束后,许多华工佩戴着欧战协约国颁发的胜利纪念章回到家乡。

——王学坚《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贡献》

材料二   如果把“一战”比作影响深远的大灾难,“二战”就是灾难的顶点。“二战”造成了欧洲文明的完全崩溃,标志着在“一战”中成形并导致后来20年间欧洲不稳定的各种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终极冲突,成为重塑20世纪历史的决定性事件。……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摘自(英)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91949)等

材料三   如果说从冷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重要教益的话,那就是:单边军事干涉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利益,而开放国界、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则全体受益……冷战仍然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上述路线,如果我们听凭奉行全球干涉主义政权的摆布,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文立安《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1)说出1916年英法军队在西线参与的伤亡惨重的两大战役名称。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贡献。概述“一战”对中俄两国革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以德国为例,说明“二战”如何对欧洲进行政治“重塑”?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
(3)概括提炼材料三作者的观点。并结合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对这一观点进行合理阐释。(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
1873年三皇同盟条约德、俄、奥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6 . 【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

材料一   1948年4月,缅甸外交部通过美国驻缅甸大使赫德尔请求军事援助。赫德尔却回复,缅甸外交部应该“首先向英国军事使团索取这些援助,而不是向美国求援”。1948年9月,缅甸政府又一次正式联络美国驻仰光大使馆,请求美国提供军事及物资援助。但美国仍然说“不”,声称“鉴于美国陆军的沉重负担及之前对其他地区的承诺,我们无法提供所需军事装备”。1948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缅甸政府的状态认为,“几乎可以确信,它将很快就被推翻”,缅甸“持续存在走向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据《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等整理

材料二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积极寻求外援,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英美两国的亚洲政策呈现收缩与进取两种不同趋向,即英国立足于“帝国第一,冷战第二”,而英国则追求“冷战第一,盟友第二”。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

缅甸在英美之间左右逢源,先利用美国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慌心理争取美国援助,再利用英国对美国援助的忌惮心理重获英国援助。同时,殖民主义的深刻伤痛,令缅甸无法信任西方国家,促使缅甸又转而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援助。

—摘编自姜帆《合作与竞争:冷战初期英国对美国援助缅甸动向的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48年到1949年初美国政府拒绝援助缅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态度,并简析其影响。
2023-07-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英国经济受老工业部门和丧失海外市场的拖累,因而落在其他国家后面,但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年代。

材料二   当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时,西德和其他国家就开始引进外国劳工加入本国的劳动大军。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前欧洲殖民地的移民也大批涌入。客籍工人和移民成百万地涌进欧洲,后来导致了新的社会冲突和社会不满,在经济状况欠佳时尤其如此。大型移民社群越来越多,导致新的、经常具有种族因素的社会摩擦,考验着种族和文化上日益多元化的欧洲社会的适应性和宽容度。

材料三   西欧在经济上扩张的同时,它在一个整合程度更高的经济体系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过无数关于欧洲联合的提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强化了一个理念,即西欧的未来在于一体化。有一些欧洲领导人曾经强烈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1949年来自10个国家的国会的代表在斯特拉斯堡建立了一个欧洲理事会,希望它成为联合起来的欧洲的立法机构。尽管欧洲理事会的成员国数目逐年增加,并继续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但它从来没有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之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1688年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各地的商品、原料源源不断流入利物浦,比如棉花、糖、烟草、咖啡、木材等,各种制成品也经此运销欧洲大陆或殖民地。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控制了奴隶贸易的主导权,贩奴船把利物浦和非洲、新大陆联接在一起,带来了它的繁荣,使之成为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海港城市。18世纪末,利物浦人口增长了几十倍,在以利物浦为中心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全国大约60%的重工业。这一区域也成为英国大中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张金鹏《大西洋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

主题

战争与革命

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改革

从两极走向多极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物浦城市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选取材料二中的任一主题,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主题,表述清楚,逻辑严密。)
2022-07-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材料一       1944109日,我们(丘吉尔一行)抵达莫斯科……我说:“要想让俄国在罗马尼亚占据九成的优势,英国在希腊占有九成的发言权,英国和俄国应该做些什么?”我在半张纸上写道:(见右)。斯大林表示赞同。
……
(东线苏军)把那条宽广的战线打出了众多相连的断口,我们(指英美)在西面的战场到达了德国的边界。……三国(雅尔塔)会议即将开始,在此之前的战局就是上面这样。
罗马尼亚
俄 国……90%
其他国家 ……10%
希腊
英 国……90%
(与美国一致)
俄国 ……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
俄国 ……75%
其他国家 ……25%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曾指出苏联“及时参战(指苏联打败德国后对日宣战),有助于美国进攻日本本土计划的实施。”(雅尔塔会议中)罗斯福在远东问题上,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手段,牺牲他国权益使苏联了却夙愿【注1】以换取苏联既对日宣战,又支持亲美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达到维持美、苏两家在远东的战略均势。

——摘编自刘同舜《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苏联提出租借中国旅顺和大连、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由中苏共管等条件。

材料三   关于联合国投票表决权的问题尚未解决,为此在雅尔塔会议上争论不休,都想在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多占席位。苏联要求其两个加盟共和国,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也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丘吉尔把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殖民地)列入联合国的创始国,而罗斯福反对。经过斡旋,最后同意了苏联在联合国享有三票的提案。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投票程序事项的决议问题,实质上大国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陶军《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尔塔会议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三,说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022-07-13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