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在思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妇女所受到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妇女必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使她们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成人身份。由此带来的社会现实便是秦汉时期的妇女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当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劳动中。所以秦汉时期的妇女不仅拥有较高程度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在财产的继承和支配、婚姻的自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享有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正是她们和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相比拥有较为优越地位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岳岭《秦汉妇女权益和地位研究》

材料二   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嫁妆是古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遗产继承制度给予了妇女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和财产的处置权,它是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另一种形式。妇女在现实生活中冲破法律限制享有着更多的权利:有的妇女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有的妇女可以买卖土地,参与动产和不动产的经营。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妇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妇女地位提高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叙述:“每一个法律和习俗规制下的人不仅要遵守自己的法律,还要遵守人类的普遍法。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独特的,被称为市民法,这种法律适用于他们自己的城邦;由自然理性为全人类建立的法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被称为万民法,这种法律为所有国家适用”。这一论述产生的背景是
A.习惯法被贵族任意曲解B.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
C.万民法保护了人类发展D.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形成
2022-02-21更新 | 121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变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跟随贵族征战的平民并未得到任何土地,加之连年战争加重了平民负担,引起了平民的愤怒,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罗马平民以集体撤离的方式逼罗马贵族作出让步,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有法可依,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此指出:“这场平民的胜利,使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后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黄文莲《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6 . 在人类走向现代的历程中,世界市场逐渐展露全貌,跨越血缘、地缘,凝聚个体之力的公司随之诞生。

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以营利为目的而依法设立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有限责任”和“法人”。组建公司时,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材料一: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贸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是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材料二:当地理大发现一点点勾勒出世界的全貌,公司率先出发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利益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它们曾屡屡调兵遣将,用枪炮去打开潜在的市场。

材料三: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是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材料四:1882年爱迪生启动了美国第一座发电厂,人类由此摆脱了地球自转周期的影响。但是,并非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能变成造福社会的产品。光明源自技术与资本合作创办的电力公司。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曾经说过,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材料五:19世纪末,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这样评价公司的威力:“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

材料六: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苹果公司通过iphone、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CCTV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明很多学者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的原因。
2.材料三中,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4.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公司的力量?
2024-01-12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1000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海到法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宏观历史认知?
(2)根据材料二分析6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
23-24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行商是牙行的一种,是古代中国商业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在唐末市制破坏之后,政府当局多利用牙行、牙人代为收税,渐渐地牙行、牙人成为历代王朝收税及维持商业秩序的手段。尤其是明朝,制定许多法律来管理牙行,牙行也承担了课税、平准物价等原本属于政府的商业管理职能。加上中国各地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拥有丰富商业知识的牙人进行正确估价。因此,在国内商业中,牙行、牙人都是必要存在的环节,而在对外贸易中,牙行、牙人史是不可或缺。从汉代开始,牙行、牙人就在言语不通的中外商人之间扮演中介及评定价格等工作。唐代的“互人”、“互市牙郎”,乃至宋代中外互市的牙行、牙人,清代的行商等,都是中外贸易中必要存在的环节。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唤清卷(上)》

材料三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南方表现突出。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使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坊市制崩溃后,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变化,从前的坊市区分改为厢坊制:在汴京新旧城内共分10厢,121坊,城外又划分9厢。每厢分辖若干坊,厢里也是住宅与商店杂处,十分热闹。……盛唐之后,一些城市曾出现夜市,丰富了都市的夜生活。但禁令屡颁,夜市尚未完全合法。到北宋中叶,夜市迅速发展,再也没有时间限制。日趋繁荣的夜市成为繁荣城市的又一景观。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

材料五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更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其次,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最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摘编自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材料六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帝国所特有的东西方之间的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广泛发展提供了条件。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他们贩卖丝绸、香料、宝石、铜镜等等。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印度、直到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我国的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地,也聚集着不少的阿拉伯商人。……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主题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材料七   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种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它滥觞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的飞钱。当时一些商人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联号,用飞钱来代替通行的铜钱作为交换工具,减轻对铜钱的需求。《新唐书》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

——陈忠海《纸币在中国古代为何难以通行?》

材料八   西方契约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罗马法规定:“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古罗马人把契约分为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早期罗马债务以口约为主,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要式口约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要式契约逐渐兴起。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

材料九   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如宋代规定田宅买卖交易后订立的契约必须报官,经由官府验证、盖官府印,方始合法。既然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在宋元以后的契约中,几乎见不到“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之类的语言。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然而,这项政策却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乜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简史》

材料十   在古罗马,契约实践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及租佃契约。在“马克西曼及其妻贝莉格卖地契”中明确运用法律来保证所买土地在“权利方面无瑕疵”。另外,在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古罗马的当事人双方对于价钱问题也要考虑双方的情感,即是否符合“人之常情”。基督教认为买卖过程中要遵循公平的观念,否则主会憎恶的,其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信徒不能赎罪,不能上天堂。古罗马也普遍存在奴隶买卖的实践,针对在实践当中出现的争论,古罗马的法学家进行了理论探讨与解释。他们经常在实际条例中就法律事务为法官提供建议。

材料十一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在买卖实践中蕴含着“合意”观念,所谓的“合意”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土地买卖中的契约文书一般需要有国家公权力、人证和自身的信用担保三方面来保证双方当事人权利。在动产买卖当中,从国家、地方官员,到行会、行会的从业者,再到行业协会都非常重视交易中的公平性。在古代中国,反映契约理论及契约观念的资料较少,但契约实践通过大量古契约文书的依存,可以看到基本状态,这表明契约观念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国民间。另外,在出售土地时候,国家法律有“先问亲邻”的规定。中国传统契约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中的“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的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武航宇《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观念及实践的比较研究》等资料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商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对“市”的管理有哪些新变化?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能力提升✱
(6)根据材料六,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概述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
(7)根据材料七,指出唐代“飞钱”功能及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至明代纸币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及影响。
(9)根据材料八、九,指出古代罗马与中国契约制度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以后政府对民间契约的干预。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契约的异同。
(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契约的历史意义。
2023-11-18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秣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管理邮传的主要有大区长官、运输官和承包商,权利逐次下降。二世纪后,改由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承包商负责地方驿站的管理事务,下设从属官员和奴隶负责具体事宜,如驿马管理、维修马车等。大驿站设施齐全且兼有旅店性质,小驿站只提供更换马匹等中转服务。驿站并非全由国家建立,一些繁华地区的旅店也会被纳入邮驿系统。罗马帝国早期文书驿传多为步行,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距离配备一名信使,但这种“接力传递”无法保证每位信使都能准确解释文书信息。随着驿马增多,“驿站马车”传递文书的方式逐渐普及,通过马车,一名信使即可完成任务。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建设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0 . “在希腊,奴隶被解放了也只能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奴隶,成不了公民,他的儿子也成不了公民;而在罗马,一旦奴隶被主人释放,他自己或许成不了公民,但是他的儿子肯定是可以进入公民队伍的。”上述材料可以(       

A.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B.证明罗马文化比希腊发达
C.反映出罗马的奴隶制度渐趋衰落D.说明罗马政体比希腊先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