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世纪教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三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四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各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手段或方式?最早为城市的重新兴起作出贡献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2024-05-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分析指出当时出现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及其发展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的这一权利,而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也都来自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

——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

材料三   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