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分布情况。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人)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澳洲

1901—1920年

19

1

1921—1940年

15

3

1941—1960年

14

2

1

1961—1980年

14

4

1

2

1

1981—2000年

11

4

1

3

1

2001—2015年

10

1

1

1

2

A.欧洲的科技发展领先世界B.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更多认可
C.社会信息化促进知识共享D.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外交的成败
2024-05-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选修)(二)历史试题
2024·陕西安康·三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

——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进入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释放出巨大效能,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欧洲文明笼罩全球”。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

——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格局前两次调整的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所应采取的态度。
2024-03-11更新 | 138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江苏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1世纪的现代战争使军事家们认识到,过去单纯以计算有多少装甲师、航空舰队、航母战斗群来衡量军事能力的做法已经过时,一些无形的力量,如计算机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实时侦察能力等,也应该被计算在内。“军事家们”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的灾难性后果B.现代科技决定战争的成败
C.信息化程度的提高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023-08-28更新 | 299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2023·浙江·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2023-07-10更新 | 2425次组卷 | 1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江苏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2008年,美国有人认为:“无论现在信息存储在何处,我们都必须获得这些信息,复制并与全世界分享……我们必须为了开放访问,如游击队般奋战。”这一观点意在(     
A.说明信息化的不可逆转B.重视维护信息安全
C.反映信息流通速度加快D.倡导信息自由流通
2023-05-05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1世纪初,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全球收入最高国家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信息化是(     
A.新兴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B.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C.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D.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手段
2023-01-15更新 | 711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前者符合文化多样性的规律B.前者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
C.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的纠偏D.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斗争性
8 . 下图是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文明冲突论”
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
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
“文化自觉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A.前者符合文化多样性的规律B.前者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
C.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的纠偏D.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斗争性
2022-11-13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文化多样性

图2生物多样性

根据图文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了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并向全世界广泛推销。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的出台可以印证 20世纪末
A.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B.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
C.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D.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