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带有神徽,而殷墟和三星堆(前3000年—前1200年)出土的玉琮,没有神徽。这说明(     
   
        良渚玉琮                           殷墟玉琮                       三星堆玉琮
A.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点B.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
C.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衰退D.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
2023-10-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女娲、槃瓠(盘古)原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被中原文化吸收,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赵武灵王改革军队,提倡“胡服骑射”,中原各国发现了其优越性后,纷纷效仿。这些史实可主要用来研究(     )
A.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认同B.兼并战争与文化交流关系
C.华夏祖先源头归属问题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路径
3 . 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模式表现为“融汇”和“辐射”的双重格局。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周边众多邦国的包围之中,如同在花瓣的中心,能够博采周围各个区域的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为(     
A.多元一体B.多元并存C.众星拱月D.民族统一
4 .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A.体现了玉文化地域性特点突出B.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
C.促进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D.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潢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     
A.“独立发展”的特征B.“多元一体”的特征
C.“连绵不断”的特征D.“农业文明”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三星堆三号坑出土1件神树纹玉琮,其整体呈较规整的方柱体,中有周正的圆孔,器表有线刻纹饰,纹饰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有颇多近似之处,器物形制与齐家文化的玉琮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A.古蜀文明可能是外来文明B.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
C.三星堆产生了最早的礼器D.三星堆玉器已为常用器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中的部分玉器与红山文化的玉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距今4300年前,晋陕高原石峁遗址的一些石雕曾面与人面饰与远在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的雕塑多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此时的中华文明已具有(     
A.博大精深特征B.多元一体特征C.独立发展特点D.源远流长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采集狩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文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逐渐产生的是以早田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史前文化。这表明(     
A.中原地区的文明辐射到各地B.中国古代文明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C.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先进性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特点
9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考古成果丰硕,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均发现有新石器文化遗存。在这些区域性遗存之间,既有个性特征,又存在疏密不等的内在联系,且都与祖国内地的石器时代文化保持着深层次关联。这可以印证(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B.西藏考古挖掘成果丰硕
C.西藏自古与内地有联系D.考古成果决定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23-06-26更新 | 51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