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2020-09-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反映了我国部分年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变化(单位:万吨),其中1958~1960年的产量变化是由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D.“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 . 刘少奇在某次会议中赞同了毛泽东的观点,在谈到“一平二调”时,他说:“否认社会主义阶段的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混淆起来,甚至认为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是同人民的利益根本抵触的。”这一论述说明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经济上出现了一些错误
B.“一五”计划期间出现了经济发展与消费之间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
C.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
D.改革开放时期中央要求打破平均主义
4 . 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发展速度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2020-08-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6 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8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调整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8-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6届高三学业调研抽测(第二次)历史试题
6 . 下表中,1960年中国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是
1958~1962年中国人口死亡率   单位:‰
年份城市农村
19589.2212.50
196013.7728.58
19628.2810.32

A.三年自然灾害B.基本医疗服务缺乏
C.长期对外战争D.政治经济政策失误
2020-08-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素质展示历史试题
7 . 图中的宣传画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一时期是
A.“一五”计划建设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 . 下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苏联和中国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

材料二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
(2)指出材料二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一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