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1952 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其实,早在 19 世纪,英国政府已经着手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1819 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 1821 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年到 1856 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 年)、《河流防治法》(1876 年)。经过 100 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整理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73 年 8 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在会上做主题发言时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公害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以不必注意这个问题。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国家,有的地方环境维护得好,有的地方污染却比较严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政府高层官员首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也存在环境污染。

——岩流《中国的绿色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烟雾污染的原因,并概括英国治污成功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改革开放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2020-10-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二五”计划启动后,在农业问题上,华东、西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先后召开了农业协作会,提出了本地区农业生产目标。例如,一向低产的西北地区提出,全地区平均每人的粮食产量,1959年要达到2000斤,到1962年要实现3000斤。据此可知当时
A.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B.西北地区土地改良取得巨大成功
C.“左”倾错误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泛滥D.农业科技的进步保障了粮食生产
2020-10-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的工地中流行的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该史料可以说明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B.新兴力量的崛起——东方巨龙的腾飞
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4 .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5 . 口号是一种文化符号,传达出不同的历史内涵。解读下表新中国成立以来流行口号的变化,其体现了我国
A.主流思想深受国际环境影响B.不同历史时期工作重心历经多次变化
C.改革开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D.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三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
(3)据材料二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结合材料三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2020-09-1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明
A.我国在牲畜品种改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B.“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破坏
C.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8 . 如图为1958年现代中国发行的宣传画,漫画的发表旨在
A.强调中苏科技合作以共同对抗美国
B.宣传苏联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后盾
C.适应“大跃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激发发展科技的热情以适应时代需求
9 . 自由贸易与经济体制变迁

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自由贸易思想反对为了争进出差之正负而重征进口税,……在批判了关税壁垒以后,矛头直指清政府阻挠国内工商业自由经营的政策。谭嗣同认为,“凡谓以商务、税务取人之国,皆西人旧学也”,反驳“以通商致贫”的观点。梁启超极力称颂司马迁的自由放任思想,指责清政府与民争利。严复用自由贸易理论反对洋务派顽固坚持官督商办,因为保护这类企业的政策阻滞了国内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袁明照、郭丙合《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前期自由贸易思想的特点,分析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定》,加快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步伐。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制度迅速在全国普遍推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迁”进行解读
2020-09-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历史试题
10 . 对下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中国某部门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表
年份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A.1953-1956年生产存在严重冒进情绪
B.1953-1954年工业产值出现明显下降
C.1953-1957年增长完全依靠自力更生
D.1957-1958年工业生产存在决策失误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