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
2 . 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3 .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A.表明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B.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继续大跃进
C.有效清除了“左”倾错误影响D.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
4 .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  )
年份基本建设总额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家预算外投资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
1960384.1亿元297.1亿元87亿元331.9亿元52.2亿元
1961123.3亿元89.8亿元33.6亿元105.1亿元18.3亿元
196267.6亿元56.6亿元11亿元58.5亿元9.1亿元

A.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B.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
C.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2019-06-21更新 | 6064次组卷 | 8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1)历史试题
6 .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
D.奠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7 . 邓子恢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会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的良好制度。”邓小平在1962年6月下旬中央书记处讨论责任田问题时也表示了支持的意见,肯定了安徽实行责任田的办法。据此可知当时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水平
8 . 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
9 .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这种精减安排意在
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B.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近段时间,央视新闻持续报道“三线建设”,再次引发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关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主要是因为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C.“八字方针”的实施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
2018-04-04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模拟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