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浦陵机器厂的前身——上海动力机制造厂,它始建于1958年。1964年,上海动力机制造厂400名职工和200名家属响应党中央号召,怀着建设大西南的革命热情,加入到三线建设的内迁潮流中,从繁华的黄浦江畔迁到重庆远郊。浦陵厂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的要求,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管理等方面,彻底打破苏联那一套少慢差费的束缚,创造了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体现勤俭建国精神的办法。在中梁山、缙云山脉之间选址建厂。

材料二   重庆浦陵机器厂第二次创业期大事记(19801996

1985年,重庆浦陵机器厂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19868月,浦益斯公司成立,成为重庆市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实体性企业。

199010月,“不完全淬火”新工艺取代传统的“完全淬火”方法,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月节约资金两千元。

19919月,企业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冬季长跑先进单位”。

199312月,中港合资企业—浦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

19945月,浦陵厂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工业企业五十强”称号。

19952月,浦陵文化乐园开业。

——摘编自《重庆浦陵机器厂企业历史资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陵厂内迁重庆的背景,简析这一时期内迁潮流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浦陵厂第二次创业期发展的有利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3 .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1965年后,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带动下,大批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至1971年,内地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线企业多布局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与周围农业社会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往往形成“墙内飞机导弹,墙外刀耕火种”的分割状况。三线企业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并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大量企业内迁及中央投资减少影响下,东部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削弱,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9年,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具体方法上,一是根据原料、市场、技术、信息原则实行“脱险搬迁”,二是对留在原地的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线企业多为国防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对企业员工来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七五”至“八五”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减免或退税的总额达30多亿元。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57次组卷 | 1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大课堂练习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1952年沿海省份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省份仅仅占30%左右,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约80%项目则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使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三线建设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西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促进了内地和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018年达到52.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经济变迁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编自王志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2023-12-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统治者往往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常平仓制度,就是通过国家收购和销售粮食来发挥储备的调节功能,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与现在中央储备粮的功能类似。魏晋隋唐时期的义仓制度,就是民众主导经营,发动社会基层力量,鼓励全民储备,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布局和结构上的不足。宋元时期社仓制度,则是在自愿原则下,粮食储备民有、民办、民管,国家只适度监管,进一步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数量的不足。而明清时期的预备仓制度,则是由政府出资,以备荒救灾、稳定粮价为目的,粮权归国家,管理由民间负责,政府只派官员对其经营进行稽核巡查。

——张中《中国粮食仓储的历史与展望》

材料三   此事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否则地方有条件也不会热心去做。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所以,农业机械化,要同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此种计划而奋斗。

——《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刘少奇的信》1966年3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的粮食安全观并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储备措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备战备荒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023-10-26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

主要省份重点城市代表项目
重庆重庆市西南铝加工厂、重庆汽车制造厂、嘉陵摩托车厂
四川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矿务局
德阳市东方电机石,东方汽轮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绵阳市国营780厂、国营783厂
泸州市泸州天然气化工石、长江起置机厂、长江液压件厂
广汉市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贵州贵阳市贵州柴油机厂、永红机械厂
六盘水市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水城钢铁厂
安顺市歼击机生产基地
甘肃兰州市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铝合金厂
酒泉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钢铁集团
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天水市长城开关厂
宁夏银川市大河机床厂
石嘴山市贺兰山煤矿基地
云南昆明市云南包装厂、昆明平板玻璃厂
曲靖市云南维尼纶厂、蓝简汽车厂
青海西宁市青海华桑重型机床公司、青海柴油机厂
陕西宝鸡市秦川机械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汉中市运输机生产基地、汉江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
湖北十堰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河南洛阳市洛阳玻璃厂

——整理自梅兴无《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粉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纲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精神”的内涵。
9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梨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45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10 . 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3-05-28更新 | 477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中昇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