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清末约有生员50万人,举人4万人,进士4千人,以1750年成年男性人口计算,生员约占全部成年男性人口的0.01,举人约占0.001,进士仅约占0.0001。科举制下的精英培养,被数百个家族所垄断。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中国累计仅有大学毕业生18.5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接近万分之七,低于清代举人。1949年前,中国精英大学(所有大学中排名前10%)的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工农子女几乎无法侧身其中,而当时90%的中国人居住在村庄。

194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无声革命”。1952—1955年间,北大农村地址的学生的比例从2.4%增长到6.5%,到198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2.8%。1952—1955年间,苏州大学农村地址的学生比例从3.6%增长到11.4%,1984年后的20多年中,农村生比例与城市生基本持平。

这场“无声革命”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声”社会政治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无声革命”虽然平缓,但力量强大,影响深远。精英教育不仅决定学生个人的命运走向,也基本决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精英的构成与来源。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都出身于工农家庭,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贫弱而被埋没,反而被教育机制所激发,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革命对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一场无声的革命”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从1961年到1963年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等条例,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这些条例的制定反映出当时我国(  )
A.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B.素质教育的不断规范
C.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D.教育领域的激进倾向
3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0-11-14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
A.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D.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6 . 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8 .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情问题。这集中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