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一个国家的阅读史也是它的精神史、成长史   
1949年—1965成人教育、夜校、识字速成班大量涌现,国家对于阅读的政策主要在于配合引导速成教育;中央人民政府曾做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争取三五年内使职工中的文盲能阅读通俗书报。重视对青年学生、儿童阅读的指导。19491210日《人民日报》出现第一则与阅读直接相关的报道,介绍了保定人民教育运动的相关情况:“在阅览工作方面,清理了五万五千一百余册书籍杂志,将其中含有封建色情及反动因素的读物,予以清除”
1966年—1977中国大陆的国民阅读活动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权力机关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严格检查和管控。作为极具典型意义的阅读现象和社会集体记忆,《毛主席语录》和其他革命红书成为读者覆盖面极广、发行量极大的必读书籍。
1978年—2000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重新被国人品读研究,国内较为关注与阅读有关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研究。1991年新闻出版署启动常备图书制度,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阅读需求。《人民日报》报道关注了北京日报与北京图书大厦、新浪网文化频道联合主办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征文活动。
2001年—2017《人民日报》报道了法国研发出可供盲人通过电脑“阅读”的报纸;20064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阅读作为重大事项列入法律,《人民日报》对“世界读书日”及全民阅读活动给予更多关注;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不用跑来跑去,利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电子资源,可随时随地阅读。

——摘编自吴赟、孙梦如《当代国民阅读生态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492017)的文本分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新中国的阅读史发展进行解读。
2023-03-26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重视科技发展。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l)》《工程索引(El)》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l)》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l)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摘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近代教育改革在民国建立后拉开帷幕。民国初年,湖南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撒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湖南各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留学教育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1949年,湖南近3000万人口中,八成是文盲半文盲。70年来,全省各类学校数均有几倍到几百倍不等的增长,在校人数由207万增加到1350万,教育总规模居全国第7位。70年来,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等一批优秀典型。1978年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学士230万人。4所大学、12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诞生了超级计算机、“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一批标志性的成果。70年来,“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摘编自宋舒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教育面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教育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023-10-11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开始承担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1958年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77年教育部重新组织编写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1981年成为正式课本。1986年国家教委首次成立审定教材的专门机构,标志着教材“编审合一”局面的结束。1988年国家教委规定各地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编写教材。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出版了多套新版历史教科书。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编写三科统编教科书,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教科书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摘编自张天明、陈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教科书改革的原因。
2023-02-27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12月(全国卷)测试历史试题(新教材老高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
2023-02-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

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

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3-05-04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南岛,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吴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战士。

1964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很高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红色娘子军”连连长、老红军冯增敏的回忆文章《红色娘子军》位列其中。

·1963年下半年,周总理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后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

·1964年9月,经过千锤百炼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式演出,世界上第一部用西方芭蕾的形式演出的中国的芭蕾舞终于登台。50多年来,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了彩色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

——摘编自朱冬生《从红色种子到参天大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约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

目录类别目录示例篇目合计
歌颂领袖《歌唱毛泽东》11
歌颂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
歌颂祖国《美丽的祖国(朗诵诗)》10
中外关系《苏联代表团访问农民》5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7
国家建设成就《修筑成渝铁路》5
农村合作组织《杨家村的合作社》5
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代表》3
介绍科技《邮政和电信》5
农业生产科技《新农具》5
生产分工《还是分工好》2
卫生常识《人为什么要喝水》10

——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以农民识字课本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
2023-0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