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鉴于工人和农民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情况,党中央和政府推行教育面向工人和农民的政策,诸如减免学费、补助困难学生、适当放宽工农子女入学和校内学习的年龄限制、在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区增设复式班等。这些举措(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B.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实现了普及教育的目标D.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2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等史学家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这一表态(     
A.肯定了史学研究的关键性作用B.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建设
C.增强了“双百方针”的影响力D.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之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甲午战争后,军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摘编自王勃然《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1917年,23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力作,他说“国力芥(指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提出学校教育“三育并重”,体育“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进修勇而收效远”。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祝贺全国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

——摘编自杨小波《毛泽东提出的“野蛮其体魄”,于今有何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体育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2-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这表明我国(     
A.人才的培养具有时代特点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的成果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6年到1957年,我国的文艺作品数量大幅增加,取得了累累硕果。如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等。这主要是因为(     
A.“双百”方针的提出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C.“希望工程”的启动D.“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门管理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随后,我国通过院系调整、强化工科、大批院校归专业部门管理等措施,把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改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院系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的数目大幅度减少,单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1947年,全国有综合性大学55所、工科院校18所,到1957年综合性大学减少到17所,工科院校则增加到44所,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专业的比重急剧上升,文、法、商等专业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大学生的占比47.6%,1957年则降至9.6%。1953年,在总数为215种专业目录中,工科占107种,而文科仅占19种。

——摘编自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01-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讲话(     
A.基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进一步阐释了“双百”方针的作用
C.强调对科学艺术工作的态度应慎重D.扫清了科技、文学艺术发展的障碍
8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3-03-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二   1952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展开。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这次调整以苏联大学体制为模板,大力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削减原综合类大学。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简评邓稼先、钱学森对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2023-08-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
专业周 易、论
语、春秋、 理学等
政治、
法律
中 外 史
学、地理、 文学等
银行及保
险、关 税等
算 学、化
学、物 理等
农学、林学 等机 器、造
船、电 气等
医 学、药学
备注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摘编自《奏定大学堂章程》( 1904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 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理工科、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到 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3-08-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