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51年出版的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A.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B.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D.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2 .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原来在解放区出版的以工农兵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行,“改革旧形式,充实新内容的努力,在中国固有的文艺各部门内,到处可以看见”。这一措施 (     
A.完善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方针B.明确了新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C.肃清了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D.提振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2024-05-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
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2024-05-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二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定型于清末。流传广泛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它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内容的文学性、高雅性,而是着重发展自己的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豫剧出自底层大众,表达着底层民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如剧目《七品芝麻官》,描述了主角唐成对自己苦读诗书进而成为进士的过程。进入民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压力,樊粹庭等一批知识分子创造出一系列新戏曲,如常派的《花木兰》等剧目,将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刻画成为抵御侵略的样板。在各类剧目的空间设定方面,主要确定在河南当地,剧中的各类典故也都是以河南常见的各类典故为主。如花木兰的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包青天》都是以河南最为繁盛的宋代为背景,设定的空间也不外乎于开封及其周围的各个地点。

——摘编自武强《河南豫剧剧目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戏曲被搬上银幕。195610月,《花木兰》搬上银幕,标志着豫剧电影诞生。拍摄电影时,主要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忠实记录。“文革”后,豫剧电影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1979年,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吹响了新时期豫剧电影百花争胜的号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原有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工作者保留豫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大电影技术运用以展现剧种自身优势,更注重演员内心体验,呈现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剧剧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电影曲折发展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首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规定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并开设生产劳动课”,规定了生产劳动课的课程目标、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该通知的颁布和实施(       
A.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D.培养了“一五”计划建设人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高等学校由1953年的181所发展到1957年的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摘编自1957年《光明日报》

材料二   195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护教育主权的特点。
2024-04-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评历史试题
7 . 195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教育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日完成B.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营造舆论氛围
C.增强民众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同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8 . 1956年的中国出现了一股小说新潮,小说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对官僚主义、僵化保守、意志衰退等消极因素进行揭露和批判,为现实主义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主要缘于(     
A.“一五计划”的完成B.“双百方针”的出台
C.“四个现代化”提出D.‘八字方针”的落实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04
9 . 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     
A.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D.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
2024-02-02更新 | 219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