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至1973年,日本引进了将近两千项铜铁工业技术,其资金94%是国内筹集的,在此期间,日本钢产量从700多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因资金紧张,日本制定计划分批、分步骤引进技术。先把重点放在电子、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部门,虽然这些技术在当时并不都很先进,但对日本来说比较实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引进技术工作从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基础技术扩大到电子、合成纤维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技术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引进延伸到原子能、飞机、宇宙开发等领域。日本善于把外国成功的经验学过来,变成自己的。他们严格地依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消化能力”,从实际出发,一切强调经济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 43个主要技术领域,日本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马琳《再谈日本的技术引进》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初具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逐步建设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军事电子工业以及包括导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防尖端工业;先后组建了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军用无线电、兵器等研究院,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日技术引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 .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1965年后,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带动下,大批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至1971年,内地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线企业多布局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与周围农业社会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往往形成“墙内飞机导弹,墙外刀耕火种”的分割状况。三线企业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并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大量企业内迁及中央投资减少影响下,东部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削弱,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9年,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具体方法上,一是根据原料、市场、技术、信息原则实行“脱险搬迁”,二是对留在原地的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线企业多为国防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对企业员工来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七五”至“八五”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减免或退税的总额达30多亿元。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99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群英谱部分情况

项目基本情况备注
年龄情况最年长的是赵九章和王淦昌,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
教育背景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21位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有5人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周光召在留苏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
地域分布从籍贯看,苏、浙各6人,皖3人,湘、鄂各2人,滇、辽、冀、鲁各1人。从生长地看,南北划分,淮河以南16人,以北7人;东西划分,沿海省份14人,中部省份7人,西部省份2人。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10人,算上邻近地安徽,则为13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籍贯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籍贯同为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人
学界地位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为中科院,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曾任中科院刮院长、中科院特邀顾问周光召曾任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据冯华《“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勇于攀登彪炳史册(最美奋斗者)》整理

(1)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拦功勋”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功勋”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4 . 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於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筹办海防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防建设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6更新 | 12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为顺应科学技术集群化、爆炸式发展的新趋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政策。1950年设立国家科学基金会,1951年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1953年设立总统科学特别助理;1976年设置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并批准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优先领域法》,1993年成立内阁级的国家学科技术委员会,1994年克林顿政府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政策报告。……二战后,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许多促进创新的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风险投资、推进技术转移、专利保护政策、促进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同时,美国凭借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通过技术移民、设立国外研发机构等形式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国人才。二战后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摘编自王钟伟《二战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科研设备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落后。194911月,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成员有233人。1956年,中国独立的科研机构有410个,科研人员19603人。……中共中央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科技队伍建设,即团结和教育旧有的知识分子、号召国外科技人才回国、培养青年一代。作为新生国家,党和政府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科技人才,所以急需有能力的友好伙伴国家的帮助。在1953年至1955年间,中国先后同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朝鲜、波兰、蒙古、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协议。194911月,我国成立了科学普及局,随后创刊了《科学普及通讯》。

——摘编自贾丽会《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4-02-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国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4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此外,我国还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成立材料技术情报、工艺、飞行试验和气动力等专业研究院所。1978年,我国航空旅客运输量达到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3亿吨公里。19803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总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由国务院直属,主管全国民用航空事业,实行企业化管理。

——摘编自王荣阳《奋斗铸就辉煌——中国航空工业简史》

材料二   二战爆发后不久,法国大部分航空工厂遭到破坏。19486月法国根据国民议会的法令成立新的法国航空公司,法国政府拥有70%的股权,该公司成为法国国营航空公司。法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航空航天工业获得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教学、科研、设计和生产基本配套的航空航天体系。为了适应军事航空工业紧缩、与美国大公司竞争、尤其是欧共体建立统一市场的形势,法国航空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结构体制大调整时期。

——摘编自沈海军《法国航空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并分析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中国相比法国航空事业发展呈现的不同特点,并说明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法现代航空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024-01-2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 (含答题模板)-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