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是“两弹一星”工程(包括相关任务)组织机构的设立及撤并情况(方框的长度表示其存在时间)。这说明(     

A.三线建设提升国防能力B.科技现代化受到广泛关注
C.国家制度推动科技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付诸实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大部分工厂都是从“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大厂中分出的,许多甚至是整体搬迁。例如,始建于1965年的攀枝花钢铁厂,不仅很多设备是从鞍钢、上钢运去的,而且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也是从那些老厂抽调的。这主要表明我国三线建设的开展(     
A.改善了工业布局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曾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D.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海军装备援助、技术援助和人员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中国海军外交在这一阶段还表现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向坦桑尼亚赠送数艘巡逻艇,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海军援助协定,向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越南建设海军修理厂,以及援助朝鲜的“十三号”工程。

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种”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时期沿海内地
总计其中“三线”地区
1963—1965年39.458.038.2
1966—1970年30.966.852.7
1971—1975年39.453.541.1
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
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
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D.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3-08-30更新 | 29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湖南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

据上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A.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B.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D.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2023-07-2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是中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既包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工业项目这样系统的、全面的引进-中国从项目选择、设计、建设到设备、技术再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也包括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局部的、为解决某些特定困难而进行的设备引进。然而,总体上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不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中国都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这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二   科技领先是美国的核心优势,更是美国霸权的根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为了维护其科技霸权地位,美国努力限制技术的对外转让。为了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步伐,日本推行技术革新,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因而招致了美国的打压限制。从“广场协议”到结构性改革,作为弱势一方的日本作出了更多的妥协,承担了更多的成本。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基于与日美科技争端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科技进步的时代价值以及我国智慧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的策略。
7 . 下图是我国20世纪某一时期的企业迁移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企业迁移(     
A.是由战争所致的一次被动性迁移B.改变了工业结构失衡的局面
C.与“一五计划”的实施密切相关D.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
8 . 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     
A.平衡城乡布局B.发展科学技术C.完善工业体系D.维护国防安全
9 .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99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群英谱部分情况

项目基本情况备注
年龄情况最年长的是赵九章和王淦昌,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
教育背景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21位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有5人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周光召在留苏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
地域分布从籍贯看,苏、浙各6人,皖3人,湘、鄂各2人,滇、辽、冀、鲁各1人。从生长地看,南北划分,淮河以南16人,以北7人;东西划分,沿海省份14人,中部省份7人,西部省份2人。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10人,算上邻近地安徽,则为13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籍贯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籍贯同为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人
学界地位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为中科院,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曾任中科院刮院长、中科院特邀顾问周光召曾任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据冯华《“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勇于攀登彪炳史册(最美奋斗者)》整理

(1)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拦功勋”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功勋”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