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落户湖北十堰,当时十堰只是一个人口百人的小镇,随着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十堰,十堰市政建设大大推进,逐渐形成以企业工厂为中心的市区, 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十堰由最初的小镇升格为省辖市。十堰的发展得益于(     
A.三线建设的推动B.中西部开发的带动
C.改革开放的促进D.抗战时期工业内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大部分工厂都是从“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大厂中分出的,许多甚至是整体搬迁。例如,始建于1965年的攀枝花钢铁厂,不仅很多设备是从鞍钢、上钢运去的,而且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也是从那些老厂抽调的。这主要表明我国三线建设的开展(     
A.改善了工业布局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曾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D.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3 . 1966年至1975年的三线建设时期,约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半款项投到了“大三线”地区(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这一举措(       
A.凸显国家战略安全建设意图
B.实现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为“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提供保障
4 .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转移。党中央的做法(     
A.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
C.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D.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
2024-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A.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B.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D.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   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中国的国防支出(19501990
时期国防支出(亿元)国防支出/国民收入(%)国防支出/国家预算支出(%)
19501952138.499.15337.70
“一五“时期314.797.80023.40
“二五”时期272.904.98016.02
三年调整226.406.36425.01
“三五”时期549.606.84321.82
“四五”时期750.016.59119.14
“五五”时期868.304.56716.55
“六五”时期893.803.55812.86
“七五”时期1170.272.0988.41

——资源来源:历年《中国经济年鉴》

(备注:三年调整:19631965年,七五:19861990年)


根据材料提取任意一条或整体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11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7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运动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B.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
C.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内迁D.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8 . 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A.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B.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23-07-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交通的组织、制度和理论建设全面启动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国防交通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防交通建设围绕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交通战备的全面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交通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国防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为加快建设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高强、芦青《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材料二   在国防交通建设过程中,既考虑到平时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要求,又考虑战时需要;既满足军队和国防需要,又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建设平战结合、军民融合,是交通本身具有的经济、军事双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大交通”优势,贯彻军地协作、资源共享理念是抓好国防交通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的国防交通建设发展,就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完善的国防交通法规体系。

-摘编自孟军《新形势下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发展国防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
2023-05-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一种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
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2023-04-11更新 | 422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