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材料二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改革综合试点。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材料三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港珠澳大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中的地位,谈你对我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宋以来,农村就已经面临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商业发展等较为现实的问题。而至南宋之时,这种社会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耕地不足;土地兼并使得农村财富集中;商业的快速发展,亦会促使物价的变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且使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矛盾重重。虽然如此,南宋的农村社会中并非只是充满矛盾的,其中亦有温存的面向。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农村中的富家在经济上担有较大的责任,而对于较为贫穷的农户,政府对于其给予较多的经济保障。举例而言,租佃制度中,佃户掌握人格上的自主,并且可以通过财富的积累改变自己佃户的身份。政府与富家亦有兴建水利建设之举,以促成农业经营生产。为了改善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其亦通过临时性的救济、长时期的义庄等缓解这种矛盾。

——摘编自学者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依然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1980年春天,“包产到户”的烈火冲决岩石的压迫上升到地面,由暗到明,由少到多,引起全国性的大争论。当时,多数省委不表态,有两个省的书记拍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开始搞“包产到户”的干部没有想升官的,都准备被撤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孩子已生出来了,他妈妈挺高兴,你不报户口,行吗”?国家农委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2期载文批判“包产到户”,文章的标题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包产到户”不是责任制》。1980531日,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无疑给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这对于打破一些人的思想僵化,促进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萧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农村经济的状况及政府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并简要分析邓小平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前瞻性谈话的意义。
2022-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1953年-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括1953-1956年和1978年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的不同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1-22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
2022-06-12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既带来了巨大经济意义,也有重大政治意义。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材料二   1958年,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简述1952年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包产到户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2021-04-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材料一   片段一1958830日全区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路井人民公社正式成立了。刚成立的路井公社包括原来的前进社、新生社、卓立社、晨钟社、友好社、路井社等12个高级农业社。

片段二1960年10月12日晚上,我万般无奈地从黑地里走到街上公社的面粉厂找到了新主任,买了25斤麦子麸皮,带回家来,好拌茱疙瘩。我想,有一点几粮,也许就饿不死。

片段三1982年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侯永禄《农民日记》

材料二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据片段一,概括指出该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特点,并分析说明该体制与片段二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片段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与片段一中的经济体制相比有哪些改变?
(2)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1-04-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权利的流转加快,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使土地的使用权和占有权得以分离,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独立地进行流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宋代佃户有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

——改编自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水利设施的兴修、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摘编自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曰: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

材料二 到1983初,全国“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3%,全国1.8亿农户获得农业生产的自主权。1983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撤销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其中864872个企业不同程度得到外资支持;1985年根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农产品价格较1978年上涨23%。198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倍。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11-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