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初实行的本意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更多关注了‘分’而忽视了‘统’,……实际上成为‘有分无统’的‘农民小规模经营’,土地均分承包,分散经营,细碎耕作……”。这里,作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B.是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背离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2020-06-2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情分析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全国食糖产量增加了4.5倍,但之后食糖产量起落不定。1978 年后,全国食糖生产进入了持续稳步发展的新阶段,糖业生产在产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实现了低消费水平的自给。食糖生产稳步发展直接得益于
A.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B.重工业作用渐趋弱化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发生影响的方式人人都很熟恐。比以往工具生产效率更高的铁制农具使农业有可能从起初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水利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揄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千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私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举动,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危险。所幸的是,这一改模式后未得到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总设计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小岗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分田到户”刺激了“大锅饭”时代农民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农民收入一度超过城市居民。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汉代史实,说明铁器使用带来的影响。分析汉代推动铁器铸造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出现在小岗村的原因,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意义。
4 .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上而下推行B.体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C.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农村产权改革D.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 .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
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
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6 . 下表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城乡人均消费数据(以时价“元”计)表,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年份

农村的消费

非农村的消费

城乡比率

1952

62

148

2.39

1965

100

237

2. 37

1978

132

383

2. 90

1982

212

500

2. 36

1986

353

865

2. 46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198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7)》

A.改革开放使得城乡消费增长速度更快B.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推动城市消费增长
C.城乡收入差距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D.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基本达到小康要求
7 . 据统计,1957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3:1,1965年扩大至2.46:1,到1978年进一步扩大至2.66:1,但到1982年却缩小为1.74:1。80年代初的这种变化说明
A.农村的改革富有成效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城市化进程趋于缓慢D.计划经济体制仍有活力
8 .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2020-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201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短缺经济下商品和服务的长期匮乏,满足不了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另一方面,单一公有制经济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需要,特别是不能吸纳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说明我国这一时期(       
A.需要加快国企改革步伐B.经济体制改革陷瓶颈期
C.发展乡镇企业的必要性D.需要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10 . 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鼓励发展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社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1980年到1982年,社会上先后围绕“要不要发展社队企业”“社队企业与大工业的矛盾” “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等问题争论,社队企业数量由1979年的148.04万减少至1982年的134.64万。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社队企业
A.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C.中心环节是扩大自主权D.必须得到社会大众认可
2020-02-20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