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完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关延珠、关友德、严立华……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血书


(1)你能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出当时写血书的小岗村农民在挑战什么体制吗?说出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2)小岗村农民的血书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逐步在农村确立起来?这种体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2021-08-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中中美两国的“原有社会治理模式”是指什么?
(2)两国“解决旧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在“解决旧问题”的思考上有何相似之处?
2021-04-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在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81028日,山东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量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1)材料一中的唱词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明清时期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不利的影响?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新乐园”的幸福生活在当时为什么不能长久?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三、四回答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简称《济贫法》,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又颁行《济贫法修正案》,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对于申请救济的贫困劳工要求他们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这就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济贫制度,不但明确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享受济贫院之外的救助,接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标准必须低于自立劳动者的生活标准,而且建立了全国一致性的贫民处置方法,并向每一位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在此基础上,1847年,英国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监督地方事务,包括济贫工作。

——摘编自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单位:%)

分组年份
19781980198319841985
500元以上0.01.611.918.222.3
300—500元2.411.534.538.639.8
200—300元15.025.332.929.225.6
150—200元17.627.113.19.47.9
150元以下65.034.57.64.64.4
合计100100100100100

——摘编自程承坪等《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进一步完善《济贫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1978—1985年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和现代中国处理贫困问题的异同。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 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6 .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农村土地承包权改革的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三遍哨子伸头看,三遍哨子慢慢晃。”(“哨子”指摧促农民出去干活。)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乘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搞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农村政策出现的失误主要是什么?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采取了怎样的农村政策?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9-08-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贵州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试卷历史试题

7 . 2018年是改革开放启动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40周年。回顾历史,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留给我们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三: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3)从材料三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其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会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材料三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简述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我国上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

10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下表的十二条资料选择两条或两条以上资料能够提炼出多个主题。请依据自己的理解在下表中提炼主题,将符合这两个主题的资料序号分别挑选出来,每个主题必须涵盖两条或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这两个主题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加以简要阐释。

序号资料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罗斯福新政
3新经济政策
4福利国家
5大萧条
6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混合经济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斯大林模式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大跃进


示例:
主题: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整相关序号:1、6 补充的新资料:《布雷顿森林协定》
简要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