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福建农民合股组织长途贩运的消息,认为长途贩运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利。随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B.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
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
2 .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
A.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
3 .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2019-05-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北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社队企业又称社办企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队企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C.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5 . 1977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大力支持、推广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材料表明万里的主要贡献是
A.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D.加速农村改革新道路探索
6 .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2019-05-10更新 | 64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7 . 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舍右邻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D.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8 . 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渡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归谁所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措施
A.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
C.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契机
D.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2019-04-24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发下表篇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提出“温州模式”的概念。“温州模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是
A.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B.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到了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挫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