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021-04-20更新 | 276次组卷 | 58卷引用:2012届无为县大江、开城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外出要饭。1978年生产队队员签订了第一份包干合同,分田到户,1979年就实现了粮产量13万斤,超过了之前5年的总和。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二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该村距离上海150公里,当时是周边最穷困的一个村。首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全村人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进入80年代后,当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华西村则另辟蹊径将全村600多亩土地交给30人集中经营,其它人全部进入村办的各类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全村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苏南模式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使华西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几十年来,在村党委的统一带领下,华西村办了几十家工厂,成立了14家集团公司,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他们在莫桑比克沙漠有开发矿业的投入,在美国斯坦福有对手机芯片的研发,华西村在高科技研发领域已经作为中国乡村的模范。

——盛伊蕊《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村民签订包干合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华西村能顺利度过80年代后期的“瓶颈期”的原因,指出华西村发展道路不同于小岗村的特点。
3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李洪峰《战略家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谈话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0-11-0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4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4 .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恩。

材料一1933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工业复兴法,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间关系。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求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背景,并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020-11-0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村支部书记的口述史

(水联、水钢是张家港市“村级企业的一面旗帜”,吴栋材为1979年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一、设想。

1980年底以前设想些什么呢?……今年冬天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全部种薄荷、公社已批准;1979年的冬天和1980年春天,开好鱼池,建好排涝系统,做到当年受益;1980年冬天把5队、6队……除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三角圩外,在种植上要粮棉并举,还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二、誓夺高产战当前今年秋播奋斗目标:小麦亩产增一成,力争达到650斤,保持全社第一名……薄荷亩产150元(一亩)生猪圈存达500头,农副工全面大发展,生活水平力争超过120元;两年半规划:11月初开以平整土地120亩左右。……填高三角圩走脚田基地……大队打算拿出每方土一角钱搞适当补助,其中抽出20%搞多快好为标准的奖励。

三、落实政策抓关键。

……生产队一定要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尽量做到定额管理为主,计件管理为辅,以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反对出工大轰隆,口号记杂工的错误做法;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和转变干部作风,……大量减少吃闲饭人员。

四、狠刹歪风不手软。

凡劳力外流在本县本省者(如租船运输,踏二轮车等),到10号止所订合同一律作废……在新疆等地各集体外出者,在9月底归队,过期按3元上交大队处理。外出拾花(荒)者按31天上交算。……实现四化,我们要变成工业省,2/3的人要搞工业和服务性行业,你这种贼里贼气的能让你进去吗?……仍有少数人还袭用“四人帮”横行时的那一套,胡作非为,头脑中私字作怪,还有严重的派性,抓住派性不放,这是极极端错误的。

——摘编自197894日吴栋材永联村社员大会上的讲话《警夺高产战当前,落实政策抓关键,很刹歪风不手软》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史料价值。
2020-10-25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河北省联考2021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新高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 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随着人口总数的激增,农民人均分配的口粮和现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和1965年还略有减少。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979年6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休息时,万里找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回答;“我双手赞成。"之后,万里又同邓小平淡。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两国农业新政策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7 . 20世纪80年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些措施
A.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
C.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D.彻底改变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
2020-09-22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川滇黔藏四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1981年5月,上海嘉定县广播站连报道封浜公社朱家生产队和曹王公社张北生产队联产到劳的做法、全县很快有20多个生产队扩大试行全部作物联产到劳责任制,这在全县城多引起震动,社员中议论纷纷、有赞成、有反对。这表明
A.八字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和执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D.强化政策宣讲和落实是当务之急
2020-09-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卷)
9 .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020-08-20更新 | 175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6届高三岳麓版高考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4历史卷
2020高二下·安徽·竞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反观历史,饥荒不断,据统计,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的4000年间,共计发生各种灾害有5500多次,平均每半年即发生灾害一次。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看作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最早的粮食安全思想反映在《礼制·王制》,提出“耕三馀一”,即粮食的安全系数为50%,按粮食的年度计算,年末的库存率(包括政府和民间库存)相当于半年的粮食消费量。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的作用,如乾隆时期,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超过6000亿斤,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以及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06-11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新课标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